記者 | 呂文琦

進入冬季以來,多個城市疫情擴散,單日新增確診人數過千,令曾經受爭議而低調的疫情保險重新受到消費者追捧。

有第三方平臺保險運營告訴界面新聞,僅靠疫情保險一項,第四季度的銷售KPI便能“躺着”完成。

界面新聞注意到,當下的疫情保險與今年年初熱銷的隔離險在保險責任上有很大不同,一般以新冠確診作爲理賠條件,並且在責任的定義上與大衆的認知也有差異。

目前,在互聯網平臺上銷售的疫情保險如華泰新冠疫情保障險3000元的新型冠狀肺炎確診津貼的責任備註爲:等待期5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指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爲“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且肺部影像學檢查可見肺炎表現。

無症狀感染者如果肺部影像學檢查未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表現的,是無法獲得確診津貼的。不過200元/天的新冠肺炎確診集中隔離津貼則包括了無症狀感染者。

目前上架的疫情保險與華泰疫情保障險的設計類似,如紫金保險新冠疫情險,一次性支付的保險金針對法定傳染病身故、全殘和危重症。對於集中隔離治療津貼則是按天計算,並且在投保頁面有特別提到,因疑似隔離或確診隔離但未發生治療的情況下,不能賠付。

而人保財險的安疫保則在投保頁面明確告知,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保險人僅在被保險人被診斷爲“重型”或“危重型”時承擔確診給付責任,“無症狀”、“輕型”及“普通型”均不在賠付範圍內。

今年年初,賠付條件爲“因所在地升級中高風險區隔離或者被確認爲新冠確診病例密接而被要求強制隔離”的隔離險經歷了從爆火到下架。

北京聯合大學保險系講師楊澤雲對界面新聞分析指出,因疫情推高了賠付率,保險公司爲了控制風險不得不將這類產品下架。此外,監管也曾點名隔離險銷售誤導及條款不明確,對產品開發設計不合理、銷售誤導、無故拒賠等行爲,依法依規追究保險公司責任。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不少消費者針對隔離險的理賠問題進行投訴,主要問題分爲兩類,一類是因對理賠條件的理解與保險公司不一致而導致的偏差;另一類則是提供的理賠材料不符合保險公司要求。

在下架之後,新冠病毒相關的保險經歷了幾次調整又上架,大部分產品取消了隔離責任,僅理賠新冠確診,並且一些產品如華泰保險期限縮短保障期限至90日,而非此前普遍的一年保障期。另據前述第三方平臺保險運營透露,他們接到消息,近期疫情保險也將再一次下架。

有精算師向界面新聞解釋,疫情保險頻繁下架改版和疫情形勢有關,“疫情保險的定價是建立在疫情的發生率上的,但疫情的發生率一直在動態變化,因此設計短期的產品對於險企來講有利於控制風險。並且隨着病例的上升,險企賠付壓力也在不斷變大,之前就有過賠穿的情況,所以險企需要根據經營情況不斷進行調整。”

在中國臺灣地區,今年出現了防疫險理賠導致險企大幅虧損的情況。

富邦金控10月11日發佈9月未經審計獲利說明,富邦金控子公司富邦產險9月稅後淨虧損97.74億元新臺幣;富邦產險今年1-9月累計直接賠款390.4億元新臺幣,件數爲86.7萬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