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寧夏日報

銀行工作人員通過現場提供政策諮詢、政策法規普及、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向公衆普及防範非法集資知識。

2022年度“6·15”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宣傳日活動現場。 本版圖片均記者 陳 瑤 攝

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引導廣大羣衆特別是老年人羣體樹立正確理財觀,守住“錢袋子”。

將防範非法集資內容編排成歌曲、小品、快板等形式,可以有效提升羣衆對非法集資活動的識別能力。

編者按

“我們剛剛制定了實施方案,近期將通過集中開展全區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七進’宣傳活動,進一步提高社會各個行業工作人員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的責任意識,營造全社會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的良好氛圍。”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自治區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作爲寧夏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牽頭部門,該局聯合處非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各市、縣(區)認真履行職責,深入開展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專項排查整治,不斷加大機制建設、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強化案件處置力度、深入宣傳教育培訓,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爲寧夏築起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牢固“堤壩”。

“非法集資”已經成爲當今社會的毒瘤,不僅損害社會公衆的切身利益,還嚴重影響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及和諧穩定。今年以來,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自治區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全區各成員單位及各市、縣(區)深入開展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專項排查整治,不斷加大機制建設、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強化案件處置力度、深入宣傳教育培訓,通過防打結合、標本兼治,區域金融市場逐步淨化。

同頻共振 在地基上築起機制建設“堤壩”

“爲夯實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基礎,每年我們都會制定印發非法集資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對工作目標、整治重點、職責分工、步驟措施進行明確要求。”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管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局不斷完善防範非法集資宣傳教育、監測預警、風險排查處置等制度措施,健全日常監管、支持合法、打擊違法等相關聯動機制,確保長效常治。

爲貫徹落實《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該局推動27個市、縣(區)全部建立政府統一負責、屬地分級負責、部門各負其責、運轉高效聯動的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機制,金融、公安、市場監管、法院、人行、銀保監等各成員單位(職能部門)密切配合,轄內金融機構(組織)積極履行行業部門職責,聯合落實行政執法職能。在處置重大案件時,推動主責部門建立公、檢、法相配合的重點案件處置攻堅工作機制,避免了風險隱患次生。在組織領導中,成立局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等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落實專項行動工作任務。

同時,發揮考覈“指揮棒”作用,將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納入政府效能目標、平安寧夏建設等考覈中,不斷增強各市縣(區)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責任落實。建立區、市、縣(區)縱向和成員單位橫向的考覈評價機制,對履行屬地責任、重大金融風險、打擊非法集資活動、整治非法金融放貸和建立監測預警體系等進行督促、檢查和考覈,確保非法集資活動有考覈、有機制、有人管。2022年,寧夏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實現了“降存量、控增量”的工作目標。

打早打小 在源頭上築起預警監測“堤壩”

2021年6月8日,寧夏防範非法集資和非法金融活動監測預警平臺正式上線,並如期完成和國家平臺對接工作。“對接後,數據不僅能上傳至國家非法集資監測預警平臺等國家級平臺,也能從國家平臺抽取數據,抓取互聯網關鍵數據,形成立體化防範體系。”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要避免更多社會公衆陷入非法集資,必須在“治未病”方面下功夫。在健全完善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全區填報線索機制的基礎上,運用寧夏地方金融監管和服務智能化平臺、徵信平臺、反洗錢平臺等信息化平臺,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手段對涉金融領域企業活動進行全流程、全鏈條動態監測預警,前移關口、防微杜漸,全力推進非法集資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目前,寧夏形成了國家、自治區、地市三級風險協同處置體系,實現了風險線索的動態排摸與分級預警、風險處置協同聯動。

另外,爲加強重點風險隱患監測預警,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及時掌握和動態更新涉非涉穩動向,每月彙總監測排查情況,建立轄區風險清單和工作臺賬,認真研判“易燃點”“引爆點”,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穩妥處置 在行動上築起風險化解“堤壩”

今年以來,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管局加強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明確重點工作任務,定期會商研判維穩形勢,摸清涉穩風險底數,強化信息互通互享。聚焦金融放貸領域突出問題,依法開展專項整治工作,進一步淨化全區金融市場環境。

爲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打擊養老領域非法集資專項治理行動要求,在全區範圍內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公佈養老領域非法集資舉報方式,深入有效進行宣傳,穩妥有序出清風險。同時,該局高度重視重大風險及跨省案件的協同配合,配合雲南等省市開展聯合處置和維穩工作,推動重大案件化解,全區非法集資案件持續低發。

強化宣傳 在思想上築起防範意識“堤壩”

宣傳教育是引導羣衆遠離非法集資、守護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之一。線下,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組織多方宣傳力量紮實推進防非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村屯、進家庭、進網點的“七進”活動,“以案說法”“以案釋法”,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抵制、參與打擊非法集資的良好氛圍。線上,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管局在繼續固化傳統媒體宣傳專欄和重點區域定製宣傳的同時,積極探索將專業的金融知識轉化爲羣衆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加強在新媒體渠道的宣傳,推出防範非法集資系列情景劇、反詐騙MG動畫、防範非法集資短視頻大賽等接地氣的作品,不斷擴大宣傳廣度、瞄準宣傳精準度、提升羣衆參與度。

今年以來,組織27個市、縣(區)、各成員單位和100餘家金融機構集中開展防範非法集資宣傳月和“6·15”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宣傳日活動,開展現場宣傳5000餘場次,《寧夏日報》和寧夏廣播電臺刊登52篇(次),《銀川晚報》刊登108篇,主流媒體刊印播報2.3萬餘次,製作播發短視頻15萬餘條次,線上線下宣傳覆蓋330萬餘人次,發送警示信息825萬餘條,發放宣傳資料和宣傳品約39萬餘份,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長效機制更完善,部門協作更密切,案件處置更有力,防範非法集資宣傳活動普及率更高,非法集資高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寧夏市場金融環境持續得到改善。”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將繼續對非法集資保持嚴打態勢,加強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着力遏制增量、消化存量、管控變量,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和金融安全穩定提供堅強保障。

織密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的“法網”

2021年5月1日,《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一年多來,《條例》爲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成爲寧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一把“利劍”。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重要組成部分。非法集資屬於典型的涉衆型非法金融活動,影響範圍廣、涉及人員多,嚴重侵害人民羣衆合法權益,危害國家經濟安全、金融管理秩序和社會和諧穩定。”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自治區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讓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告別了“無法可依”的歷史。《條例》明確界定了非法集資,並確定對非法集資堅持防範爲主、打早打小、綜合治理、穩妥處置的原則,將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據介紹,由於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實問題和非法集資高額回報的巨大誘惑交織,不規範民間融資介入較深的行業領域風險非法集資問題日益凸顯。“投資理財、非融資性擔保、P2P網絡借貸等逐漸成爲新的高發領域,且非法集資活動前期往往具有一定隱蔽性,社會公衆很難辨別。當前,非法集資活動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擴散,寧夏羣衆更應該增強對非法集資的防範意識和能力。”該負責人提醒,我國法律法規明確,國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資,一旦參與非法集資,參與者利益不受法律保護,損失自行承擔。

那麼,寧夏有無制定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相關規定呢?

“目前,寧夏已形成《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實施細則(試行)》,自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條例》第三十八條提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實施細則”。同時,今年自治區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也將此項工作列爲第273號主辦件。2021年,在學習借鑑其他省份文件精神和經驗做法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區內調研,充分收集各級各有關部門在防範處置非法集資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廣泛徵求相關方面意見和建議,起草形成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之後,多次徵求自治區有關部門和各市、縣(區)意見建議,持續吸納、修改、完善,歷經一系列程序後,實施細則經自治區政府審議通過後,於今年8月24日正式印發。

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是一項長期、複雜、艱鉅的系統性工程。下一步,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將持續推動《條例》落實落細,充分運用行政執法權和執法手段,制定行政處置工作流程與相關制度,建立健全行刑銜接機制,加快構建行政處置與刑事打擊並舉的新格局。

非法集資花樣多 擦亮雙眼防套路

“糧油雞蛋免費領,國內國外免費遊”“小投資大收益,投的多賺的多”……聽到這些你心動了嗎?你身邊是否有人蔘加了這些項目?警惕!因爲這些項目可能就是手段多樣、外衣華麗、套路滿滿的非法集資。如何有效防範和辨別非法集資?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以案示警,教市民擦亮雙眼防套路。

今年4月,不少羣衆前往銀川市公安局西夏區公安分局,當被告知遭遇了一起以投資“以房養老”獲高額返利爲噱頭的涉嫌非法吸收公衆存款案件時,他們才明白莫名其妙中了騙子非法集資的圈套。

說好的“以房養老”,怎麼就成了非法集資?該負責人介紹,此次案件中受騙的133人中,120人都是中老年人。這些有養老服務需求的老年人,資金的投資渠道較少,加之風險防範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不強,容易成爲不法分子眼中的“香餑餑”。不法分子掩蓋非法集資的本質,打着“以房養老”“有高收益回報”等旗號誘騙老年人辦理房產抵押,再把抵押貸款的錢拿去買其所推薦的“理財產品”,而這些“理財產品”,很可能也是假的。結局就是,有些老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房產被抵押,最終失去了房子,還揹負了貸款。

據介紹,除宣稱“以房養老”,在養老領域的非法集資犯罪活動,常見的還有提供“養老服務”、投資“養老項目”、銷售“養老產品”等方式。

“我差點就掉進非法集資的泥潭了。”銀川市金鳳區的趙女士告訴記者,自從退休後,周圍一些熟人開始拉着她去低價旅遊團,原來這些低於市場價格的旅遊項目的真實目的,是打着投資、消費返利等方式誘騙大家的“養老錢”。在家人的勸阻下,趙女士再也不去低價旅遊團“湊人頭”“開會”領“福利”了。

部分“養老服務機構”打着“養老新業態”的幌子,假借各種養老名義,以高額回報爲誘餌,面向社會公衆非法吸收資金。“爲進一步打擊整治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犯罪活動,我們在全區範圍內開展養老領域非法集資專項整治工作。各部門集聚形成處置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的合力,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爲廣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該負責人介紹,聚焦養老詐騙專項行動,成立了打擊整治養老領域非法集資領導小組,建立了養老領域非法集資專項整治長效機制。在這裏也需要提示老年人,捂緊“錢袋子”才能過好“夕陽紅”。老年人儘量遠離可疑人員的親近,不要隨便接聽不熟悉的電話,微信、支付寶,網銀裏不要放太多錢;應在正規機構進行投資理財,不要相信所謂“低風險、高收益”的說辭;在選擇養老機構時,謹慎預付高額養老服務費用,不要被所謂的社會背景或發展前景所迷惑;不要輕信健康講座、免費體驗、贈送禮品、上門推銷或者不合理低價旅遊。同時提示老年人的家屬,應當多關注老年人的生活,引導老年人注意提升風險防範意識,仔細辨別違法行爲。“我們公佈舉報方式,鼓勵廣大社會公衆積極舉報,形成防非打非濃厚氛圍和高壓態勢。”該負責人說,該局還將通過監管、金融機構等部門配合,提供豐富案例素材,提升老年羣體對相關違法行爲識別與自我風險防範的意識。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增加金融服務有效供給,滿足多元化理財投資需求。

除了養老領域的非法集資,該負責人介紹,還要警惕民間投融資中介機構、網絡借貸機構、虛擬理財、房地產行業、“消費返利”網站等領域的涉嫌非法集資行爲。通常,非法集資主要採用承諾高額回報、編造虛假項目、虛假宣傳造勢、利用親情誘騙等手段“僞裝”。“由於金融知識缺乏,防範意識差,其中最容易上當受騙的多爲留守老年人、打工族、大學生等羣體。”該負責人“支招”,遠離非法集資要謹記“六不”原則:對高息“誘餌”不動心、對老闆“實力”不崇拜、對“官方”背景不迷信、對熟人“熱心”不輕信、對“合法”吸儲不大意、對違規吸儲不參與。(記者 陳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