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坦洋茶山綠意盎然。福安市社口鎮 供圖

中新網寧德11月28日電 題:百年紅茶“坦洋工夫”發祥地:產業興,鄉村興

中新網記者 呂巧琴 葉茂

曬青、搓揉、發酵、焙乾……八道工序背後的匠心,折射的是中國百年紅茶“坦洋工夫”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如今,一片茶葉,也鋪就了“坦洋工夫”發祥地——福建寧德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的鄉村振興路。

走進坦洋村,只見村落四周的千畝茶園延綿起伏,綠意盎然。村中,茶行沿街一字排開,茶香飄溢;古民居、古茶行(橫樓)、炮樓、廊橋、祠堂等清代風格古建築,訴說着古老茶村的悠久歷史。

古老茶村吸引遊人流連忘返。吳慶堂 攝

名茶復興

坦洋村民世代以茶爲生。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茶商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茶商接踵而來並設洋行。1915年,“坦洋工夫”紅茶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成爲當時歐洲最流行的飲品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海路中斷,貿易受阻,“坦洋工夫”逐漸走向沒落。2006年起,在政府和茶人推動下,“坦洋工夫”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作爲“坦洋工夫”創始人之一胡福四的後人,早年赴香港創業的胡新穎2009年回鄉投資800萬美元,成立新世基坦洋(福建)茶業集團有限公司,並在坦洋村建設茶文化園,希望重塑“坦洋工夫”品牌,帶動父老鄉親增收致富。

坦洋村內,古建築保存完好。張斌 攝

“將茶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農戶增收致富,這是我們的心願。”新世基坦洋(福建)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現一年產茶2萬斤,帶動200多戶農戶。總經理胡少惠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將持續提升茶葉品質,讓更多人種好茶、制好茶、喝好茶。

“綠葉”變“金葉”

看到“坦洋工夫”逐漸復興,在外經商的坦洋村村民李巖忠也回村創立了一家茶作坊,以傳統工藝製茶,逐步擴大加工規模。經過多年發展,李巖忠的茶作坊已變爲800多平方米的茶葉加工廠,年產茶達7萬多斤。

“對‘坦洋工夫’的發展充滿信心”,爲擴大輻射效應,李巖忠和村民投入160萬元(人民幣,下同),於2014年註冊成立“福安市坦洋領頭洋合作社”。這個合作社面向社口鎮及周邊鄉鎮收購茶青,每年收購茶青達35萬斤;同時,引導農戶改種金牡丹新品種,茶園畝產值從原來的三四千元增至近萬元。

在坦洋村,“坦洋工夫”紅茶傳統制作技藝依舊傳承。鄭健雄 攝

“以金牡丹爲原料加工而成的創新型‘坦洋工夫’,果香蜜韻、花香迷人,深受客商和市場歡迎。”李巖忠表示,希望不斷壯大合作社,實現種植、採摘、加工和營銷一體化,逐步發展休閒茶旅。

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2021年,該村茶園種植面積擴大到4000多畝,茶產量1400多噸,綜合產值3.4億元;八成以上人口涉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

“坦洋工夫”紅茶也已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國家證明商標”“全國綠色食品”“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稱號,品牌價值達44.47億元。“綠葉”變“金葉”,茶產業成爲古老茶村振興的重要依託。

坦洋村村民在採茶。蒲允靜 攝

科技賦能,茶旅融合

科技賦能,成爲當地茶產業提檔升級的“加速器”。坦洋村5G智慧茶園內,一排排高清攝像頭緊貼地面,對茶樹情況進行實時拍攝,自動採集和監測園區病蟲害信息。

2020年5月,全國5G農業智慧茶園示範區落戶福安市坦洋茶場,通過5G網絡在遠方依託電腦或手機即可實現施肥、灌溉、監控病蟲害等,實現“數字+”與茶產業的有機融合,促使茶葉生產更精準、茶園管理更節本增效、茶業更綠色高質量發展,爲產好茶提供有力保障。

坦洋茶場讓消費者喝上放心茶。呂巧琴 攝

坦洋茶場場長鄭明星說,智慧茶園實現成本降低和管理自動化,同時通過可視化的過程,讓消費者還可以看到茶園是如何管理、提升茶葉品質的,讓消費者喝上放心茶。

昔日荒山變身“茶海”,坦洋村也在傳統茶業基礎上催生出茶園旅遊新業態,打造獨特的“坦洋情意村”,每年吸引一批批遊客、學子到村中旅遊、研學。在村民林正錦看來,學生上山採茶、進廠加工茶葉,對“坦洋工夫”的推廣也有很大的幫助。

社口鎮鎮長陸絢表示,以“茶鄉觀光休閒+特色民宿+茶文化研學”的發展模式,結合每年舉辦開茶節、鬥茶賽,打響“坦洋工夫”茶品牌,推動坦洋村走出一條生態茶園“綠”、文化底蘊“濃”、茶事活動“熱”的茶旅融合新路子。(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