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道 阿聯酋《海灣新聞報》日報網站11月22日發表題爲《東盟如何在中美對決中規劃自己的路線》的文章,作者是巴基斯坦前外交官薩賈德·阿什拉夫。全文摘編如下:

隨着中美競爭加劇,東南亞——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爲有10個成員國的東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關注。

東盟目前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充滿活力的經濟政策使該地區擁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幾場重要的會議,包括東盟峯會、二十國集團峯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都於11月在東南亞舉行。

東盟要獲得“中心地位”就必須與兩個超級大國保持同等距離。東盟繼續受益於中國的經濟崛起,同時依靠美國提供穩定。東盟不希望成爲某個軍事同盟體系的一部分,也不希望被迫陷入在兩個大國之間選邊站的境地。

中國對東盟的影響力正在上升。自2009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2020年前8個月,東盟超過歐盟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也迅速增長。

中國扮演着大國的角色,多年來一直試圖與東盟成員國展開接觸。

美國對該地區的直接投資仍高於中國。正如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其“修昔底德陷阱”命題中所說:“中國不斷增長的力量正在推動(美國的)戰略和外交敘事。”

美國的政策平臺缺失貿易。正如艾利森教授所言,這是中國崛起及其與東盟關係密切的因素之一。美國發起的印太經濟框架的價值令人懷疑,因爲它不涉及降低關稅壁壘或提供市場準入。相比之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承諾逐步降低關稅,最終令90%的商品貿易實現零關稅。中國是這個協定的成員。

中國還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美國在時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領導下退出該協定的前身《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在這種情況下,印太經濟框架對於改變中國和美國在東南亞的平衡幾乎無濟於事。受國內政治的限制,美國無法提供更多。

東盟不希望參與“四方安全對話”這類有軍事意味的聯盟,尤其是當它由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組成:這些國家對中國崛起持懷疑態度並一定程度上與美國在軍事上結盟。

東盟的主要關注點仍然是和平與穩定,並且已經因此成爲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種氛圍充分體現在柬埔寨首相洪森所說的一句話中。他說:“爲了整個地區的最佳利益,無論情況如何,我們都必須保持東盟的團結。”

這種團結是東盟的力量所在。即將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的印尼的總統佐科·維多多也強調這種觀點。佐科誓言不讓東南亞成爲新冷戰的前線,或“任何大國的代理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