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騎着摩托給呂梁各門市部送小米,到千里迢迢南下深圳、廣州、福建等地推廣小米,和山西黃小米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賈景敦此前很難想象,自家的小米竟能一天賣出10多萬單。

汾都香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賈景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銷售“晉谷21號”,開着一輛二手柳州五菱將它從呂梁汾陽一直賣到太原古交。

2004年前後,他前往深圳賣米,“一天交500塊,才能進商場推廣,可熬了一個月的免費小米粥,也沒賣出去多少。”

“關關難過關關過”,回憶起辛苦推廣黃小米的往事,賈景敦感嘆,沒想到有一天這捧凝聚了三代人努力的黃小米能輕鬆走上全國消費者的餐桌。

2016年,賈景敦的女兒嘗試在拼多多上賣小米。目前,其旗艦店的銷量日均約1.5萬單,多個產品都名列拼多多小米暢銷榜前十,“加上其他拼多多店鋪,日均總銷量大約爲3~4萬單。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天賣到過10萬單。”

和山西黃小米一樣,很多生長於我國各地的特色農作物都在拼多多這趟“順風車”的助力下擁抱了更廣闊的市場。

拼多多統計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拼多多平臺農副產品交易總額逐年翻倍,從653億元迅速增長至超2700億元。

跨越19年的“晉谷21號”

白谷黃米,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粘膠度高,適應性好——“晉谷21號”的優點不勝枚舉,而這一優質小米品種的育成離不開陳瑛19年的嘔心瀝血。

1933年出生於淮河之濱的陳瑛小時候並未見過穀子,而當她考入山西農學院後第一次在三晉大地上捧起金燦燦的穀穗時,便與穀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賈景敦女兒與她的丈夫

她在畢業後被分配到了位於呂梁的經濟作物研究所,開始研究穀物育種。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爲了瞭解穀子的生產情況,她徒步走遍了晉中的東山、呂梁的西山及臨汾的東西山,四處蒐集穀子資源,進行對比試驗。

可培育穀物並不比培育孩子容易幾分,直到1972年,通過輻射育種,陳瑛發現了“75-2γ-1”。

這一編號爲“75-2γ-1”(“晉谷21號”的雛形)的株型、穗狀、籽粒和米的色澤都非常突出,陳瑛立即對它進行重點選育。

可優點雖多,問題也浮現了:穀子易生白髮病,影響產量。受此影響,“75-2γ-1”也與通過國家審定的機會擦肩而過。

陳瑛沒有放棄,她將餘下谷種分給了農民技術員培訓班裏的村民們。5年後,她在調研過程中意外發現,由於75-2γ-1的品質、口感極佳,那些分發出去的種子已經在村民的田地裏種開了。

這讓陳瑛備受啓發,“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對品質有需求。穀子育種不應只考慮產量,還要考慮品質。”

次年,隨着瑞毒黴的進口,穀子白髮病得到了有效抑制。時機來了,陳瑛立馬決定,重新申請省級區試。她先申請晚熟區試,結果,穀子因早熟而減產;她又轉戰中熟區試。結果,三年中兩年增產,年均增產3.8%,

1986年,陳瑛帶着這批谷種來到了全國粟米委員會優質米大賽,會上82名專家將其評爲二級優質米。5年後,這一新品種終於通過了省級審定,命名爲“晉谷21號”。

就這樣,歷經19年的努力,“晉谷21號”才終於擁有自己的“身份證”。

日“拼”10萬+ 黃小米搭上電商順風車

“至今沒有哪個小米品種能超越‘晉谷21號’。”說起自己的小米生意,賈景敦如是說。

20世紀90年代,爲了開拓小米市場,賈景敦開始騎着摩托給呂梁各個門市部送小米。等呂梁當地的市場被打開了一些,他買了一輛商務車,還僱傭了一個人送小米。後來,隨着當地市場的不斷開拓,他的裝備一再升級,“花不到三萬買了輛二手柳州五菱送米。”

不過,山西以外的市場開闢起來難度頗大。“小米在深圳是鳥糧”,賈景敦在廣深屢屢碰壁,“深圳的商場說,我的產品沒有品牌,而且深圳這邊不喫小米”

邊送邊賣,賈景敦月復一月地在深圳、廣州、福建等地開拓新市場。截至目前,賈景敦的品牌汾都香線下的規模在2個億左右,成爲山西農業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線下市場佈局完後,賈景敦看中了線上更爲廣闊的市場,“但過程很難,我們甚至去杭州租寫字樓‘攻堅’一年,燒了六七十萬推廣費,結果還是沒有做起來。”

在2016年的機緣巧合下,賈景敦的女兒畢業後在拼多多上開了小店賣小米。隨着消費者開始認識到小米的營養價值,拼多多小米類目的大盤增長非常強勁。

賈景敦表示,“一開始我對這個平臺並不瞭解,但開店後生意火爆,我們後來就把重心都放在拼多多上了。”

目前,汾都香的多個產品都名列拼多多小米暢銷榜前十。汾都香旗艦店的銷量日均1.5萬單。加上其他拼多多店鋪,日均總銷量大約爲3~4萬單,最多的一天賣到超10萬單。

今年以來,拼多多宣佈在平臺策略上加大對高科技農產品及精深加工產品的資源傾斜,通過尋鮮中國多好農貨、超級農貨節等一系列項目,助力“晉谷21號”等優質農產品加快上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對接大市場。在今年9月的第四屆“超級農貨節”上,汾都香銷售的山西小黃米奪得了“非水果農產品暢銷榜”的第四名。

新電商掀起“新農潮” 黃小米續寫新故事

當黃小米奔向大市場,指數級上升的消費者自然對農戶們的產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9月,山西種植戶郭元則的田間地頭裏溢滿了豐收的喜悅。他粗略地算了算賬,按照汾都香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以往的收購價,今年自家23畝穀子地保守收入在15000元左右。

郭元則地裏穀子的高畝產離不開由汾都香和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推廣的地膜穀子種植技術。

“我加工小米的第一天就認識了陳瑛。”汾都香的創始人賈景敦在最初加工小米時遇上了小米油性太大的問題,“當時去了研究所,發現他們在原糧方面有優勢,這也是爲何我們在後續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會堅持與科研機構合作。”

目前,聯合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近年來汾都香開展針對“晉谷21號原種的提純、繁育和推廣:“晉谷21號”的種子純度由生產上85%提高到98%以上,白髮病、黑穗病的發病率從生產平均的8~10%,降低到2~3%,“晉谷21號”的產量水平也由生產平均的2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

汾都香農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李文忠表示,我們已連續三年在石樓縣田家山村助農基地收購穀子了。“每到收糧季,(我們)在田間地頭對農戶的穀子現場收購、現金結算,平均一天收購10餘萬斤,光穀子這一項收入就讓田家山村的很多種植戶變成了真正的‘萬元戶’。”

在陳瑛主持育成的14個穀子品種中,“晉谷21號”最爲不易。“難是難,但我從未放棄。”陳瑛說,“過去,乾旱的黃土地上,種什麼都絕收,唯獨穀子能在苦難中紮根,結出豐碩的果實,養育了我們。穀子都不曾放棄,我如何能放棄?” 郭佳攝

培育、耕耘、傳遞,這三代辛勤堅毅的山西人也一如黃小米這般天然質樸、不屈不撓。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他們將這粒黃小米視作這片晉中大地孕育出的希望和饋贈。

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陳瑛依舊生活在山西這片她深愛的土地上。在居住的小院子裏,她養了雞、種了柿子樹、棗樹,門口栽上了薄荷和紅花椒。

她還在和穀子們打着照面,每天都得騎着小三輪下到田裏去看看穀子。90歲的她依然在科研道路上行走着,希望課題組培育的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雜交穀子,能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惠及更多的人。

可以預見的是,這捧經由三代人之手的山西黃小米將會傳遞到更多人的手中,在更廣闊的大地上紮根、生長;而像黃小米這般堅毅勤勞的人民也將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並收穫更多的寶藏,讓貧瘠的黃土高原變得豐饒動人,讓帶來傳奇的作物長滿每寸田野山坡,代代不息。 文/辛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