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乘用車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托馬斯·舍費爾週一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短文,字裏行間不僅對歐洲製造業的競爭力表達了擔憂,同時直接炮轟歐盟的產業政策“拖後腿”。

舍費爾表示,過去幾天裏他一直在思索有關歐洲和德國競爭力的問題,作爲一系列製造業品牌的高管,他對現狀深感憂慮。相較於世界其他區域,歐洲和德國正在迅速失去吸引力和競爭力。其中涉及的因素也有很多,最突出的一項就是電力和天然氣價格。如果不能快速、可靠地控制能源價格,那麼一系列能源密集型產業或電池廠的投資將沒有可行性,這個領域的價值創造也將轉移至別的區域。

按照大衆此前的規劃,將在2030年前建設並投產6家坐落於歐洲的電池廠,支持公司的電動化轉型目標。其中位於德國的電池工廠已經在今年7月破土動工。另外在今年9月,大衆也與優美科簽訂合資協議,共同推進電池正極材料的生產。

除了老生常談的能源問題外,舍費爾還特意拿美國總統拜登舉例,明確表示對歐盟產業政策的不滿。

他在短文中寫道:“令我感到震驚的是,歐盟的政策框架並沒有很好地適應目前正在進行中的行業轉型。美國通過《縮減通脹法案》給投資設廠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補貼。而在歐盟這一邊仍在堅持過時和官僚的國家援助限制。”

歐洲電動車電池廠Northvolt的首席執行官彼得·卡爾松曾對媒體舉例稱,同樣建設一個電池廠,公司在美國能拿到等價於8億歐元的補貼,大致爲德國政府給的4倍。疊加美國更便宜的能源價格,使得Northvolt考慮暫停在德國北部建廠的計劃,將拓展美國業務置於更高的優先級。

舍費爾指名道姓地批評道,上週德國和法國的經濟部長同意就工業政策加強合作,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但聯合聲明在關鍵領域存在不足,也沒有解決設想中的優先事項。

目前歐盟的官員們正在就能源限價和對美貿易政策展開磋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仍存在嫌隙。以歐美貿易衝突爲例,雖然整個歐盟都對美國《通脹縮減法案》中全力扶植本土製造業的政策感到不滿,但在應對政策方面,法國傾向於推出歐盟版的“買歐洲貨政策”,而德國則寄希望於美國修改部分政策,滿足歐洲製造業的部分需求。

舍費爾在短文最後表示,現在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歐盟迫切需要新的工具來避免去工業化,並保持對未來技術和就業的吸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