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中國人“上九天攬月”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有望變成現實。11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啓明介紹,我國已具備開展載人月球探測工程實施條件。太空探索和月球探索一直是各國競相發展的熱點,太空經濟市場潛力巨大。

專家表示,在太空環境、太空資源、太空能源的開發利用等領域,將形成經濟新賽道。同時,對普通大衆來說,隨着太空技術加速成果轉化,太空科技將進一步融入人們的健康、飲食、穿着、出行、醫療、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生活場景中,不斷推動提升生活品質度和生活便利性。

我國已具備載人登月條件

11月28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通報任務有關情況。季啓明表示,通過前一階段的工作,我國突破了新一代載人飛船、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月面着陸器、登月服等關鍵技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登月任務實施方案。這些工作爲載人月球探測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已經具備開展工程實施的條件,我相信中國人上九天攬月的夢想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爲現實。”季啓明說。

月球是人類拓展和開發利用地外空間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月球探索也一直是當今世界載人航天發展的熱點和焦點。從1969年美國將人類首次送上月球的阿波羅計劃開始,如今,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提出載人登月計劃,美國也提出了重返月球計劃——阿爾忒彌斯計劃。

在11月22日舉行的2022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總師顧問龍樂豪表示,我國用於載人登月的新一代載人火箭將於2030年前完成研製,箭體直徑與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相當,通過將已經成熟的火箭技術進行綜合運用,將滿足我國載人登月的任務需求,可能分兩次發射,實現三名中國人登上月球。

而在日本,太空風險企業ispace等也計劃發射登月飛船。ispace宣佈於11月28日下午發射其獨立研發的登月艙。屆時將搭載於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上,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太空軍基地發射。

太空經濟新賽道

從市場規模來看,多家諮詢機構均認爲太空經濟市場潛力巨大。例如,歐洲諮詢認爲,至2030年,太空經濟規模將從2016年的2850億美元升到642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則預計,到2040年太空經濟的規模可能突破萬億美元。美銀美林的預計更爲大膽:到2045年,全球太空產業規模將增長至2.7萬億美元。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認爲,包括登陸前、登陸過程、登陸後使用的全部工具裝備,對月球資源的開發,對地球資源到太空後的再培育、再合成,以及利用航天器進行跨星球的人員物資配送,都屬於太空經濟產業,未來有無限的開拓空間。

從月球相關業務來看,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預測,2036-2040年的五年時間內,向月球運貨的業務規模或高達420億美元。與月球水資源開發等相關的環境數據催生的市場在同一時期內或高達56億美元。

資源豐富是月球開發備受關注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的調查顯示,月球可能存在豐富的水資源。“在月球南極有些很深的陰影坑,我們認爲很可能是有水的。因爲終年不見陽光,那裏的水就可能以冰的形式存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曾表示。

其他國家同樣在關注月球的資源。韓國總統尹錫悅11月28日公佈了未來太空經濟路線圖,指明韓國今後20多年建設航天強國的政策願景。尹錫悅宣佈,到十年後的2032年將成功登月並開採月球資源。

吳偉仁認爲,我國應與其他國家開展國際合作,在2035年前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以月球爲主要基地,建立集數據中繼、導航、遙感於一體的月球互聯網,形成一體化後,可以對月球上的一些資源和探測器實行有效管理。

“上天”帶來的新科技

再以阿波羅計劃爲例,它帶動起了美國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遙控作業、無線電制導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羣體。後來,該工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和遙控作業等許多技術成果又轉移到民用,促進了科技與工業的整體發展與繁榮。

大衆接觸最多的購物計價用的條形碼是航天技術傑作之一,它最初是美國爲控制“阿波羅”計劃不計其數的組件而發明的;方便麪調料中的乾菜葉就是航天食品中常說的脫水菜,這項技術也是在阿波羅計劃中首次應用。

“以太空育種爲例,太空中可以培育研發新物種,種子拿回地球后,可能會在產量、質量上發生改變,對普通人的飲食結構、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能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宋向清進一步介紹。

太空經濟還有望促進人類醫療健康事業發展變革。“太空正在成爲突破人類健康、長壽、疾病等諸多難題的全新視域。同時,太空醫學也是未來太空探索、開發甚至太空定居等各項重大工程的前提和保障,是撬動萬億太空經濟的重要支點。”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醫療產業與普通羣衆的健康息息相關,太空科技民用將惠及更多患者。在“一帶一路”暨“健康絲綢之路”健康產業博覽會上,爲我國航天員服務的“太空醫療”技術首次亮相。原是航天員進行頭低位臥牀實驗的訓練工具,被應用到自助式多功能照料牀上,可以幫助患者進行下肢康復鍛鍊。另外一張“負壓桶”大牀同樣出自航天員訓練中心,這張牀可廣泛用於頭暈、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因初篩和輔助診斷。

“在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太空探索科技成果的轉化,也許會對普通大衆生活的健康、飲食、穿着、出行、醫療、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帶來改變。”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數字化領域專家袁帥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太空經濟目前仍屬於特殊經濟形式,進入門檻高,具有稀缺性,且應用場景多、應用價值大,具有巨大的開發空間和發展潛力。

宋向清認爲,將太空技術成果轉化爲太空經濟效益是當務之急,應該讓太空生物製藥、太空農業育種、太空星際旅遊等擴展爲太空產業,建立具有稀缺性的高附加值的可持續發展的太空產品和服務羣落,促進太空產業集羣化、規模化、標準化,將成爲未來我國太空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袁澤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