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許多大都市的居民都知道,真正的東京藏身於狹小空間內。日本首都沒有寬闊的林蔭大道,相反,它的生命線流經蜿蜒曲折的小巷,爬上矮小建築的樓梯,進入狹小的店鋪和飯館。

不妨以“澀谷酒鬼橫丁”爲例,它是澀谷火車站附近的一條遍佈迷人酒吧的小巷。建築師豪爾赫·阿爾馬贊在其新書《新興東京》中指出,那裏38家小店的平均面積不到5平方米。他們將東京列爲宜居大城市的典範並探索其運作模式,此外,他們還展示了人們對東京的看法如何發生演變。

就一座城市應該有怎樣的外觀、給人什麼樣的感覺以及如何運轉來說,東京並不符合許多國家的傳統觀念。這裏沒有象徵着秩序的整齊劃一的街道網絡,取而代之的是看似雜亂無章的街區。災難幾乎沒有留下可見的痕跡,這裏沒有完全統一的風格或壯麗的感覺,遊客們往往感到困惑和乏味:19世紀末,英國旅行家伊莎貝拉·伯德將東京貶稱爲“一座缺乏壯觀感的城市”。

東京最初被稱爲“江戶”,直到17世紀初德川幕府鞏固對日本的控制後,它才被選爲日本的權力中心。一些區域沿着城市網絡擴展,其他一些區域則因地制宜地向外蔓延。就像泰門·斯克裏奇在2020年出版的《東京之前的東京》一書中所寫,各個區域以一種不連貫性相互交織,酷似“拼湊起來的被子”。

18世紀20年代初,江戶擁有100萬居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儘管不時發生地震和火災,但當地文化蓬勃發展。1868年,明治維新結束德川幕府時代,日本對外開放,明治天皇遷都江戶,這座城市被改名爲東京。

工業化和西方的影響開始改變這座城市。人們討論過奧斯曼式(源自拿破崙時代著名城市建築師奧斯曼男爵——編者注)的重建計劃,但從未實現過,即使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摧毀這座城市後也是如此。二戰時期,當美國的燃燒彈再次將東京夷爲平地後,規劃者曾嘗試讓這座城市看起來更有秩序,在運河上架起笨重的混凝土高速公路。然而,規劃者的影響力有限,大部分重建都是自下而上進行的。

隨着東京在戰後走向繁榮,人們對過去生活的興趣也隨之高漲,催生所謂“江戶東京學”的蓬勃發展。在1985年出版的開創性著作《東京的空間人類學》中,日本學者陣內秀信聲稱,儘管個別建築已經消失,但江戶時代的節奏仍在。他寫道:“江戶不像歐洲城市那樣將各種因素融合爲一個整體,相反,它就像馬賽克或萬花筒一樣。”這座大都市因其歷史獨特性而閃耀。

在世界各地,東京的“萬花筒”開始接受不同的目光,在這裏,令人眼花繚亂的霓虹燈街道看起來像是對未來的憧憬。東京的崇拜者們通常將東京的魔力歸因於獨特的日本條件,在他們看來,這座城市有許多值得羨慕之處。

21世紀,東京成爲其他地方的城市規劃師和建築師的見解和靈感來源,東京展示了密集的多功能社區如何使城市充滿活力。

東京的許多精髓恰恰是規劃最少的部分。在“澀谷酒鬼橫丁”,一排排獨特的空間給人以個性化的親密感。儘管它們規模很小,但這些酒吧提供充足的飲品,以及供其他城市思考的豐富元素。(作者佚名,崔曉冬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