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黃一靈 見習記者 朱涵

“雙碳”背景下,綠色金融已成爲金融機構爭相佈局的領域。在日前舉辦的2022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論壇“發展綠色與科創金融 服務實體經濟”圓桌論壇上,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表示,看好綠色金融機遇,將繼續深度佈局,參與碳排放權市場建設或將成爲金融機構的戰略性業務。

看好綠色融資業務前景

“全球正面臨包括氣候變化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綠色發展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院長、寧德時代首席製造官倪軍表示,要走這條路非常具有挑戰性,其中科技創新與金融支持非常關鍵。若沒有大量的資金支撐,企業無法推動商業模式變革。 

近年來,商業銀行加大綠色信貸領域的投放力度,同時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多措並舉助力綠色金融“多點開花”。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融資或綠色融資業務,我們認爲有非常大的前景。”德意志銀行(中國)行長邱運平表示,全球零碳轉型或者氣候戰略均是百萬億級的投資。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這也是一個風險管理的重要議題。

券商積極參與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金融更需加快向縱深發展,爲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更大支持。 

申萬宏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健表示,對於券商來說,目前其參與綠色金融發展的方式較爲傳統,比如綠色企業上市、融資、發債等。未來,參與碳排放權市場建設也是券商的一個重要戰略性業務。 

“現在中國的碳排放權市場發展還處於初期,未來在基礎制度、監管政策、市場交易體系建設方面有很大空間。”劉健透露,申萬宏源也在向監管部門申請碳金融業務資格。

持續建設碳市場

價格是資源分配最主要的風向標,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是決定綠色金融產業發展的核心變量。 

“全國碳市場於去年啓動,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總交易規模剛突破2億噸,交易金額近90億元,對企業的減排有所促進。”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說。

“交易規模與相對配額髮放還不大,流動性、活躍度有待提高。此外,交易的集中度非常高,80%的交易集中在履約前一個月。”賴曉明指出,目前市場有效定價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仍處於剛起步階段,參與主體是單一行業,機構投資人沒有入市,交易方式只是現貨的一些交易,這些都需要逐步推進完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