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西安报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及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养老托育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相关行业也逐步迎来“春天”。

日前,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等19个省级部门、厅局联合印发《陕西省贯彻落实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细化制定房租减免、税费减免等6方面29项政策措施,指明了当地养老托育服务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疫情之下的养老托育服务业复苏与回春。

不只是陕西。今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施一系列帮扶措施,帮助养老托育服务业两个行业摆脱疫情影响和经营困难。

随后8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印发《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涉及租金税费减免、社会保险支持、金融支持、防疫支持以及其他支持等26条“干货”纾困措施应声落地。

面对养老托育市场相关问题,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层面集中发力,推动解决“一老一小”及疫情之下发展难题,极大提振行业信心。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目前机构、社区、居家等多层次养老的融资需求都要通过金融机构支持来达成。同时,作为国家重大基础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往往需要长期的配套资金支持,比如债券、融资、PPP项目等。”

董登新认为,政策引导对于养老托育行业的金融、用地等方面十分重要。伴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进一步落地实施,不仅为各类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使得养老托育行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减法”纾困   

疫情当前,养老托育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正在经历“寒冬”。

对此,《实施方案》提出房租减免措施,包括减免养老托育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租金,进一步明确免除租金自2022年8月29日至2022年底,已按照其他有关政策在前期完成租金减免的继续减免租金至年底。

具体来看,包括民政系统公建民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培育期内,可根据当地实际享受免国有资产管理费等优惠政策,教育、科研等系统的有关单位和机构出租房屋的,鼓励其对养老托育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租金减免。

对于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国有房屋等物业,西安还将探索以适当方式转交政府集中改造利用,免费或低价提供场地委托专业化养老托育服务机构经营等模式。

房租减免之外,税费也进一步“做减法”。其中,对年内符合条件的养老托育服务机构按照50%税额顶格减征“六税两费”。

上述措施外,西安还出台专项配套支持政策加码扶持养老托育服务业,进一步明确养老托育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等。

对于从业者,《实施方案》也进一步明晰了其社会保险缴纳措施。比如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失业保险费率按1%执行等。

疫情当前,受此影响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养老托育服务机构,可申请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和利息。

“加法”孵化

《实施方案》一方面着眼于当前疫情之下养老托育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困难,从税费、房租双重减免到延长社保缴纳时间,精准地实施具体纾困举措,以解燃眉之急。

在此基础之上,《实施方案》还引导金融机构、政府资金对养老托育服务业相关企业输血,同时以提供低价经营场地等方式进一步孵化相关企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实施方案》提出融资增信、开发产品、贷款延期等多方举措,相关企业机构可通过金融渠道进行“输血”。

比如,西安支持金融机构通过陕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秦信融”平台)等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向养老托育服务机构提供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养老托育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养老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等。

事实上,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本月中旬也曾公开讲道:“强化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配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衔接,支持符合条件的医院、学校以及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机构借助多种融资工具实现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用地方面,西安明确支持各类主体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商业服务用地、各类闲置房屋和设施用于发展养老托育服务。

同时,引导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非独立场所按照相关安全标准改造建设养老托育点并通过验收的,不需变更土地和房屋性质。

政策为养老托育服务行业提供了畅通的金融渠道、基础的用地保障,市场则为该行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需求。西安仅仅是国内养老托育行业发展的鲜活缩影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口10.29亿人,基金结余6.4万亿元。

目前,真正具有养老属性的保险产品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张,养老理财已发行49只产品,规模合计1000亿元。而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在政策与市场红利进一步催化下,养老托育服务业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作者:凌晨 编辑:周上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