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滕宇鹏

近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编制了 《大气中国》系列报告的特别篇——《十年清洁空气之路,中国与世界同行》,呈现了来自亚洲和欧美20个典型国家在实现清洁空气与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进展、成绩和挑战,以期为中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助力,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更清洁的未来提供经验互鉴。

同时发布的《大气中国2022: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连续深度跟踪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该报告纪录分析了2021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和政策实施情况,并对中国在清洁空气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工作提出建议。报告还同时发布了2022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激励城市持续努力改善空气质量。

《十年清洁空气之路,中国与世界同行》主要内容

1.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过去十年,中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空气质量快速提升。2013-2021年, 中国整体PM2.5年均浓度下降约56%,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平均6.6%的高增长率, 是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长速率的近两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空气质量改善“双赢”。

2.东亚城市空气质量整体向好,南亚地区仍面临严峻挑战

2018-2021年间,PM2.5浓度三年滑动平均值改善比例超过10%的9个城市中,有8个位于东亚地区,其中6个是中国城市。而南亚地区的城市,如印度首都新德里、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PM2.5浓度远高于其它超大城市。

3.中国空气质量标准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继续“提标”可以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

中国现行标准对于空气质量改善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当前,全国开展PM2.5监测的城市年均浓度平均值已经低于标准限值要求,通过“提标”和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可以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特别是包括老年人、儿童等易感人群,这对于处于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有近一半亚洲国家当前的空气质量不能达到当地标准。

4.中国排放控制标准快速跃升至世界领先水平

与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在电力、交通、重点工业行业的污染控制上起步较晚,但发展快速。当前,中国多项排放标准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跑” 转变为“领跑”;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以轻型汽车排放标准为例,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轻型车排放限值较为严格。

5.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单位GDP排放量双双大幅下降

得益于排放控制力度的不断提升,2011-2020年,中国在能源消耗量、工业增加值和机动车保有量均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了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快速下降,SO2和NOx降幅分别为86%和58%。

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每一千美元GDP的SO2排放量已低于0.5kg,NOx排放量低于1kg,而中国通过10年的减排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幅缩小。

6.中国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积极奔赴双碳目标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不断增加,中国CO2排放量持续上升,每年排放约占全球总量的1/3,超过了其他所有亚洲国家排放的总和。作为全球碳排放第一的大国,中国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过去十年,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2020年,中国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7.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遥遥领先,亚洲汽车能源转型前景广阔

中国是全球汽车新车销量和保有量最大的国家。2010-2020年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速达到13.8%,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99辆,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交通领域的减污降碳任务十分艰巨,这很大程度上拉动和激发了新能源车的增长。2011年至2021年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年均复合增长达到91.3%,大幅高于全球整体增速。多数亚洲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相继提出了中长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汽车能源转型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大气中国2022: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主要内容

中国在空气质量管理上不断“进阶”,不仅体现在空气质量的快速改善上,也体现在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升级,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代表获得了令全球瞩目的优秀成绩。当前,我国的空气质量水平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实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迈向“减污降碳”新征程,仍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本报告连续跟踪2013年以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纪录中国自己的进展、成绩及挑战,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助力。

1. 全国整体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前实现2025年优良天数目标。

2021年,六项标准污染物的全国整体年评价浓度在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如图1),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增至218个,同比增加了16个城市,占全部城市数量的64.3%。同时,339城市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至87.5%,提前实现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这一目标。168 个重点城市六项标准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均值首次全部达标。

2.臭氧污染浓度整体下降,汾渭平原小幅恶化

臭氧年评价浓度自2020年首次下降以来,在2021年延续了这一趋势,在上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1μg/m3。三个重点区域中,降幅最大的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达5%;而汾渭平原成为唯一的“倒车者”,其臭氧年评价浓度出现反弹,幅度为3.1%(如图2)。

3.多污染物协同监测、污染源专项监测双向发力

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数量由1436个扩展至1734个,并继续加强VOCs组分监测和光化学监测能力。同时,我国全面开展了以交通、工业园区和排污单位为重点的污染源专项监测,提升了PM2.5和O3的协同控制监测能力。

4.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首次超过煤电

2021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比去年下降0.9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5%,比去年上升1.2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3.8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47.0%,同比增长13.4%,首次超过煤电(煤电装机容量占比为46.7%)。

5.钢铁、水泥行业减污降碳并进,粗钢产量七年来首次下降

在“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升级了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并着手制定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同时,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也在稳步推进中,共有34家钢铁企业完成了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2021年,全国的粗钢产量为10.3亿吨,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水泥行业的碳排放总量仅次于电力与钢铁行业。2021年,部分省份发布了各自的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方案,规定了超低排放限值与分阶段实施的时间节点,或修订了水泥行业的地方标准,一些关键指标严于现行国家标准,达到了超低排放水平。

6.运输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多项政策助力运输结构持续优化

我国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2017-2021年,全国铁路和水运货运量分别增长29.4%和23.4%,远高于整体货物运输量10.3%的增速。但是,公路仍然是主要的货运运输方式,“十四五” 期间,我国需持续强化运输结构调整。2021年,我国提出了“十四五”期间,运输结构调整的新目标,即“2025年全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2025年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比达到17%”。针对运输结构调整中的两大短板——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和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已有多项政策精准出击。2021年,多项政策文件先后发布,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并设定了量化目标,包括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在汽车中占比达到20%左右,到2030年新增交通工具中新能源、清洁能源数量占比达到40%左右。

7.综合得分榜北京摘冠,五个城市“双优”入榜

北京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这得益于其PM2.5 浓度的持续下降和达标天数的显著增加,以及各方面领先的减排措施力度和管理能力水平。

本次评估共有21个城市综合得分超过满分100。其中有5个城市在两个指数评估中都进入了级别“好”榜单,是通过努力而使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典范,这五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杭州、郑州、合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