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滕宇鵬

近日,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編制了 《大氣中國》系列報告的特別篇——《十年清潔空氣之路,中國與世界同行》,呈現了來自亞洲和歐美20個典型國家在實現清潔空氣與減緩氣候變化領域的進展、成績和挑戰,以期爲中國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提供助力,同時也爲其他發展中國家走向更清潔的未來提供經驗互鑑。

同時發佈的《大氣中國2022: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連續深度跟蹤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該報告紀錄分析了2021年中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和政策實施情況,並對中國在清潔空氣與氣候變化領域的工作提出建議。報告還同時發佈了2022中國藍天百強城市榜,激勵城市持續努力改善空氣質量。

《十年清潔空氣之路,中國與世界同行》主要內容

1.中國已成爲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過去十年,中國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了空氣質量快速提升。2013-2021年, 中國整體PM2.5年均濃度下降約56%,國內生產總值(GDP)保持了平均6.6%的高增長率, 是發展中經濟體平均增長速率的近兩倍,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空氣質量改善“雙贏”。

2.東亞城市空氣質量整體向好,南亞地區仍面臨嚴峻挑戰

2018-2021年間,PM2.5濃度三年滑動平均值改善比例超過10%的9個城市中,有8個位於東亞地區,其中6個是中國城市。而南亞地區的城市,如印度首都新德里、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的PM2.5濃度遠高於其它超大城市。

3.中國空氣質量標準發揮了積極引領作用,繼續“提標”可以進一步保護公衆健康

中國現行標準對於空氣質量改善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當前,全國開展PM2.5監測的城市年均濃度平均值已經低於標準限值要求,通過“提標”和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可以進一步保護公衆健康,特別是包括老年人、兒童等易感人羣,這對於處於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至關重要。有近一半亞洲國家當前的空氣質量不能達到當地標準。

4.中國排放控制標準快速躍升至世界領先水平

與歐美和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在電力、交通、重點工業行業的污染控制上起步較晚,但發展快速。當前,中國多項排放標準已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從“跟跑” 轉變爲“領跑”;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控制水平參差不齊,整體落後於發達國家。以輕型汽車排放標準爲例,中國、韓國、日本、印度、新加坡輕型車排放限值較爲嚴格。

5.中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與單位GDP排放量雙雙大幅下降

得益於排放控制力度的不斷提升,2011-2020年,中國在能源消耗量、工業增加值和機動車保有量均持續穩步增長的同時,實現了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快速下降,SO2和NOx降幅分別爲86%和58%。

歐美和亞洲發達國家每一千美元GDP的SO2排放量已低於0.5kg,NOx排放量低於1kg,而中國通過10年的減排努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大幅縮小。

6.中國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積極奔赴雙碳目標

伴隨經濟快速發展和能源消費不斷增加,中國CO2排放量持續上升,每年排放約佔全球總量的1/3,超過了其他所有亞洲國家排放的總和。作爲全球碳排放第一的大國,中國在謀求發展的同時也在積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過去十年,中國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4.4%。2020年,中國提出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從碳達峯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於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7.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遙遙領先,亞洲汽車能源轉型前景廣闊

中國是全球汽車新車銷量和保有量最大的國家。2010-2020年間,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年均增速達到13.8%,千人汽車保有量達到199輛,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中國交通領域的減污降碳任務十分艱鉅,這很大程度上拉動和激發了新能源車的增長。2011年至2021年間,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年均複合增長達到91.3%,大幅高於全球整體增速。多數亞洲國家的新能源汽車推廣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已相繼提出了中長期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汽車能源轉型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大氣中國2022: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主要內容

中國在空氣質量管理上不斷“進階”,不僅體現在空氣質量的快速改善上,也體現在政策體系的逐步完善和升級,作爲亞洲發展中國家代表獲得了令全球矚目的優秀成績。當前,我國的空氣質量水平仍有較大改善空間,實現碳中和目標任務艱鉅,邁向“減污降碳”新徵程,仍需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本報告連續跟蹤2013年以來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紀錄中國自己的進展、成績及挑戰,爲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提供助力。

1. 全國整體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前實現2025年優良天數目標。

2021年,六項標準污染物的全國整體年評價濃度在2020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如圖1),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數量增至218個,同比增加了16個城市,佔全部城市數量的64.3%。同時,339城市的平均優良天數比例上升至87.5%,提前實現了《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2025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這一目標。168 個重點城市六項標準污染物年評價濃度均值首次全部達標。

2.臭氧污染濃度整體下降,汾渭平原小幅惡化

臭氧年評價濃度自2020年首次下降以來,在2021年延續了這一趨勢,在上一年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了1μg/m3。三個重點區域中,降幅最大的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達5%;而汾渭平原成爲唯一的“倒車者”,其臭氧年評價濃度出現反彈,幅度爲3.1%(如圖2)。

3.多污染物協同監測、污染源專項監測雙向發力

2021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國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數量由1436個擴展至1734個,並繼續加強VOCs組分監測和光化學監測能力。同時,我國全面開展了以交通、工業園區和排污單位爲重點的污染源專項監測,提升了PM2.5和O3的協同控制監測能力。

4.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非化石能源裝機比重首次超過煤電

2021年,我國全年能源消費總量52.4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56.0%,比去年下降0.9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25.5%,比去年上升1.2個百分點。截至2021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3.8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比達47.0%,同比增長13.4%,首次超過煤電(煤電裝機容量佔比爲46.7%)。

5.鋼鐵、水泥行業減污降碳並進,粗鋼產量七年來首次下降

在“雙碳”目標下,鋼鐵行業升級了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並着手製定行業碳達峯行動方案,同時,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也在穩步推進中,共有34家鋼鐵企業完成了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2021年,全國的粗鋼產量爲10.3億噸,自2015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水泥行業的碳排放總量僅次於電力與鋼鐵行業。2021年,部分省份發佈了各自的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方案,規定了超低排放限值與分階段實施的時間節點,或修訂了水泥行業的地方標準,一些關鍵指標嚴於現行國家標準,達到了超低排放水平。

6.運輸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效,多項政策助力運輸結構持續優化

我國貨物運輸結構調整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2017-2021年,全國鐵路和水運貨運量分別增長29.4%和23.4%,遠高於整體貨物運輸量10.3%的增速。但是,公路仍然是主要的貨運運輸方式,“十四五” 期間,我國需持續強化運輸結構調整。2021年,我國提出了“十四五”期間,運輸結構調整的新目標,即“2025年全國鐵路和水路貨運量較2020年分別增長10%和12%左右,2025年鐵路貨運週轉量佔比達到17%”。針對運輸結構調整中的兩大短板——鐵路運輸“最後一公里”難題和不同運輸方式銜接不暢,已有多項政策精準出擊。2021年,多項政策文件先後發佈,推動新能源、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並設定了量化目標,包括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在汽車中佔比達到20%左右,到2030年新增交通工具中新能源、清潔能源數量佔比達到40%左右。

7.綜合得分榜北京摘冠,五個城市“雙優”入榜

北京綜合得分排名第一。這得益於其PM2.5 濃度的持續下降和達標天數的顯著增加,以及各方面領先的減排措施力度和管理能力水平。

本次評估共有21個城市綜合得分超過滿分100。其中有5個城市在兩個指數評估中都進入了級別“好”榜單,是通過努力而使得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典範,這五個城市分別是北京、深圳、杭州、鄭州、合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