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上杭全景。龍巖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11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了“2022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榜單,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的山區上杭位列百強榜中第96位,是全國97個原中央蘇區縣唯一入選的縣份。

古田會議會址。龍巖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上杭縣地處閩西南山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也是典型的山區縣,上世紀90年代初還是國家級貧困縣。“鬧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是原中央蘇區光榮傳統。在革命戰爭年代,上杭是著名的模範蘇區,上杭人民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二十年紅旗不倒,創造了第一等的業績。進入新時代,上杭縣牢記“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發揚蘇區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讓老區人民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的重要囑託,大抓招商、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從國家貧困縣進入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並逐漸晉升到福建省十強縣第七位,再到如今躋身全國百強縣,成爲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縣域樣板。

山溝溝裏飛出“金鳳凰”

上杭縣屬國有企業紫金礦業公司在2022《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位列407名。作爲一家縣屬企業,紫金礦業走進世界500強的祕訣是什麼?“創新!”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在受訪時表示,“1993年,從業內認爲不具備開採價值低品位難選冶的紫金山金礦起步,紫金礦業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依靠自主創新開展4輪大規模技術改造,推動紫金山低品位礦山的產量效益大幅提升,創造了行業奇蹟。”

紫金銅業。龍巖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據瞭解,紫金礦業擁有國內黃金行業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搭建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院士科研工作站等研發平臺和科研實體;集團母公司和15家權屬企業爲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10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70多項、發明專利86項。

從紫金山成長起來的紫金礦業沒有小富即安,上杭縣委縣政府不斷推進紫金礦業的體制機制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開展多輪股權激勵,充分調動紫金礦業員工的創業積極性,積極服務支持紫金礦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不斷做強做大。公司目前已在國內15個省(區)和海外13個國家擁有重要礦業項目,有力保障了國家資源保障安全的同時,有力支持了上杭經濟社會發展,上杭縣以紫金礦業爲依託,發展出金銅主導產業,2016年,上杭縣進入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

擺脫資源依賴實現“華麗轉身”

今年4月28日,福建省科技廳專門給市委市政府發來賀信,祝賀龍巖市推薦的上杭德爾科技“國內唯一高端半導體電子級三氟化氯產業化項目”,也是福建省唯一晉級全國總決賽的企業,從全國2724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在科技部主辦的首屆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全國總決賽獲得最高獎。據瞭解,德爾科技今年前三季度產值13.8億元,增長73%,納稅1.05億元,同比增長520%。該公司剛剛完成B輪融資,目前估值已達175億元。

福建德爾科技。龍巖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2016年起,隨着黃金資源走向枯竭,金銅的下游加工製造仍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上杭的發展進入了瓶頸期,依賴資源開發的上杭亟需在產業轉型升級上找到新的突破口。”上杭縣發改局局長黃清春表示,“2017年起,上杭縣委縣政府敏銳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特別是搶抓新能源汽車及半導體行業高速發展風口,前瞻性佈局發展以鋰電池材料、半導體材料爲主要方向的新材料產業,先後引進落地吉利、巴斯夫、寧德時代、傳化等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培育出德爾科技等‘獨角獸’企業,德爾科技的發展也是上杭成功轉型的一個生動縮影。”

建設中的上杭金銅新材料循環產業園。龍巖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據瞭解,目前,紫金山金銅礦上繳稅收在上杭財政收入中佔比已下降到6.5%,紫金礦業所屬企業在全縣財政收入的佔比已從2012年的80%左右,下降到現在的40%左右,上杭已成功走出了一條擺脫資源依賴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爭做共同富裕的“模範生”

“上杭不僅是紅色聖地,還是長壽之鄉!”當地領導說。上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全新的縣醫院和紫金中學,讓人感受到上杭的民生溫度,也結出了累累碩果:上杭縣平均人口預期壽命達81.64歲,比全國78.2歲高出3.44歲,今年8月被評爲“中國長壽之鄉”。

上杭縣水上運動中心。龍巖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上杭縣人社局局長傅林增表示:“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像抓經濟工作一樣來抓促進就業工作,2021年年底,我們就按照縣委縣政府部署,搶抓元旦、春節時間節點,提前謀劃部署,摸清企業用工需求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需求,開展精準對接,積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就地就近就業。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以來,新增城鎮就業3413人,同比增長190.88%。”

汀江綠道紫藤花廊。龍巖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老區不老,風華正茂。今年1-9月份,上杭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4億元,增長8.2%,增速在福建省十強縣中位居第一;財政總收入43.5億元、同口徑增長32.6%,增速在全省83個縣(市、區)中位居第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