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劉凱 於建平 北京報道

自小米宣佈造車後,每當有新消息公佈,都會成爲業內關注的焦點。

近日,小米集團公佈了2022年三季度財報,其中,小米在第三季度用於新能源汽車等創新業務方面的費用爲8.29億元,環比增長35%。

除了公佈造車方面的花費,小米集團還透露了造車的進展。小米集團副總裁兼CFO林世偉表示,小米到2024年上半年實現智能電動車量產的目標進展順利,目前小米的電車研發團隊人數已超1800人,前三季度公司在造車方面的總投入是18.6億元。“未來全球智能電動車具有萬億級的市場空間,而且行業目前格局尚未確定,也纔剛剛開始,小米擁有非常多的機會。”

不斷擴充汽車產業鏈

自去年3月份官宣造車以來,小米汽車就開始深入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其中自動駕駛、芯片、動力電池等成爲了投資重點。

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就通過旗下投資平臺:北京小米智造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海南極目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參與了8起電動車相關企業的投資。

《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截至今年11月24日,小米已經參與了26起汽車行業的相關投資。其中有主營LED車燈模組的晶合光電、有從事電源芯片和模塊研發的艾諾半導體,還有研發激光雷達的力策科技。

在智能駕駛領域方面,據國金證券統計,早在2021年9月底,小米投資佈局有關智能汽車領域的企業就達62家,其中智能駕駛領域爲17家。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此前在自動駕駛方面還投資了黑芝麻、雲圖半導體和傲芯科技等初創公司。並在去年9月份,以5億元的價格完成了對自動駕駛公司深動科技的收購。

在鋰電池方面,小米先後投資了蜂巢能源、中創新航、贛鋒鋰電、衛藍新能源、珠海冠宇,以及電池材料公司法恩萊特。

“小米投資的項目很多,這也使他在造車時有更多的可利用資源。”汽車分析師王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投資產業鏈企業不僅可以幫助小米擁有整套造車體系,還可以節省投入,將現有資源更多的投入到小米擅長的領域。

除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加大投資,小米也在軟件方面不斷研發。小米創始人雷軍在今年8月的年度演講中透露,小米自動駕駛要全棧自研,目前已經組建了500人規模的團隊,計劃到今年底擴張到600人,目標是2024年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

在今年8月份,小米公佈了自動駕駛團隊當前的進度,已經可以涉及無保護自動掉頭、自動環島繞行及自動下連續坡道等多個行車場景。

2024年量產第一款車,晚嗎?

雖然小米在自動駕駛領域有着不淺的造詣,但根據小米的規劃,要在2024年纔會量產首款車型。等到小米車型上市時,其他車企的新能源車型早已在市場擁有一定份額,例如特斯拉比亞迪動輒近200萬輛的年銷量都會對小米造成一定衝擊。

與此同時,自2023年1月1日起,延續了長達13年之久的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也要退出。小米不僅成爲了從未享受過這一政策紅利的車企,也會在造車成本上有一定的增加。

此外,合資車企也開始向新能源智能汽車發力,這也會對小米的市場份額造成一定衝擊。首先,大衆、奔馳、寶馬等德系車企均已推出各自的純電產品,並根據中國市場進行多元化佈局。

日系車企也開始向純電領域發力,一向反對電動化的豐田也將“TOYOTA bZ”系列的純電動車型導入國內,並且將在2025年底前向中國導入10款純電動車型。

馬自達也在近日宣佈了中期經營計劃,將在2030年爲其生產的所有車輛配備電動化技術,純電車型的銷量佔比也將從25%提升到40%。爲此,馬自達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1.5萬億日元(約合106億美元)到電動化轉型中。

而小米除了要面對各大車企的圍剿,也要承受來自其他企業跨界造車所帶來的壓力。例如集度、自遊家等。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祕書長林示表示:“小米的汽車2024年上市,這個時間點確實壓力挺大的,市場給它的機會不多了,除非它能成爲‘價格殺手’或者‘創新殺手’。”

那麼在自動駕駛尚未實現商業化,車型推出又較其他車企晚很多,小米的優勢究竟在哪?

“小米造車的優勢在於其具備良好的銷售渠道,從當前汽車市場的發展來看,新能源客戶的維護可能會比單純的賣車要重要。此外,手機產業積累下的供應鏈資源也是小米造車的優勢,這些都是小米當前所擁有的,以及後續會不斷擴大的優勢。”王坤錶示。

林示也持同樣看法,他表示:“雷軍的小米集團與其說是優秀的科技型創新企業,不如說是資源整合型企業,它對零部件的成本壓低、對品牌的輸出、對各種技術的整合都是它的優勢。”

除了銷售渠道和供應鏈,小米的用戶也是其優勢之一。根據財報顯示,截至9月30日,全球MIUI月活用戶數達5.64億,同比增長7810萬,創歷史新高。這也意味着小米擁有穩定的用戶基礎,這些用戶很可能會成爲其車型推出後的首批用戶。

IDC中國研究經理王博表示,跨界造車的大型公司往往在原先的領域積累了較高的品牌資產。尤其對於智能硬件領域起家的互聯網企業,都在過往積累了大量的擁躉,使得這些公司的車型在下線之前即擁有較高的關注度,且天然具有強科技感的形象。

總之,小米造車已經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面臨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跨界造車等勢力的多方面圍剿,小米的產品能否獲得市場認可,小米背後的粉絲是否會爲其買單,也即將揭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