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見習記者 丁琦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於建平 北京報道

平價版特斯拉或將到來,新能源車企的年終焦慮又犯了。完不成KPI,虧損加劇,國內新能源車企該如何過好這個年?

最新數據顯示,特斯拉第三季度淨利潤已達33億美元,這也是特斯拉連續第13個盈利的季度。與此同時,有消息稱,特斯拉將開放電動充電槍設計專利,打造一體化充電網網絡,推動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和電動化過渡。

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客戶經理孫擎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馬斯克致力於電動車的普及,2012年Model S上線,當時銷量才幾百輛的特斯拉也被質疑過,甚至是伴隨着質疑慢慢成長。從特斯拉主動承擔美國超充網絡、成本價格不斷壓縮、一體化壓鑄技術不斷成熟,特斯拉的模式顯然是成功的。”

特斯拉全球擴張將提速

馬斯克對特斯拉的要求是,到2030年特斯拉全球每年銷售2000萬輛電動汽車。目前,全球銷量第一的豐田汽車,2021年的總銷量爲1050萬輛,而2021年特斯拉的銷量僅93萬輛,特斯拉2030的銷量目標底氣何來?

“目前,單從銷售數據來看兩者雖相差甚遠。但從車型來看,豐田汽車上百款在售車型,而特斯拉只有5款主打車型,如果特斯拉進一步進入下沉市場,未來市場銷量預期不容小覷。”獨立汽車分析師李旭之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特斯拉的全球擴張仍不斷加速,繼上海之後特斯拉亞洲的第二座超級工廠有望在韓國建成,目前該項目也在積極推進中。

除此之外,特斯拉“大方”地開放自己電動車連接器設計專利,並將充電器和充電接口稱作“北美充電標準(NACS)”彷彿是爲衝擊全球汽車市場打前站。

特斯拉方面則表示:“北美充電標準(NACS)的充電槍沒有移動部件,尺寸是聯合充電系統(CCS)充電槍的一半,但功率是其兩倍。”據瞭解,作爲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過渡使命的一部分,特斯拉正在向汽車製造商和充電網絡運營商免費開放提供該設計。

本月中旬,特斯拉官方宣佈,正式在意大利啓動其超充試點項目。該試點項目允許第三方電動車車主在特斯拉的任意超電站點充電,充電功率在 150至250kW 之間。

截至目前,有多少家車企同意此改革還不清楚。李旭之認爲:“車企是否入局還不確定。但對於市場而言,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逐漸加深下,充電槍口不統一,缺少適配器等情況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很大的侷限。特斯拉此舉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比這更吸引人的是,在第三季度財報會上馬斯克透露特斯拉接下來要推出一臺只有Model 3/Y一半成本的車型,而且這臺車的產銷量將會超過目前所有特斯拉銷量的總和。

孫擎雨認爲:“特斯拉推出平民版車型並不是馬斯克的一時興起,早在2018年馬斯克就已經對外公開宣佈造2.5萬美金的電動車。隨着4680電池的不斷成熟,成本持續下壓,擁有定價權的特斯拉會迅速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目前特斯拉在售車型包含豪華級和B級車,如果馬斯克真的出手A級車,必將引起新一輪的內卷。”

技術革新是盈利的唯一出路

目前衆多車企都在佈局下沉市場,瞄準了10——20萬元的主流消費市場。因爲入門門檻,投放的車型越多,消費者的需求也就能進一步滿足,銷量自然也就能夠提升。特斯拉爲了銷量規模的提升當然不會放棄這塊蛋糕。

最早佈局下沉市場的比亞迪通過秦與宋等車型顯然已經嚐到甜頭。

比亞迪數據顯示旗下宋家族10月銷售56843輛,秦家族34670 輛。兩款車佔據比亞迪榜單的前兩名,可以看出,下沉市場纔是提振銷量的主陣地。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比亞迪淨利潤93.11億元,同比增長281.13%。

“比亞迪年度銷量目標已經完成九成,但從數據來看比亞迪的盈利能力遠不及特斯拉。作爲第一家實現規模盈利的新能源汽車集團單車毛利爲3.15萬元,而特斯拉能達到6.8萬元,儘管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很大差距,但比亞迪已經走上了盈利的道路。”李旭之向記者分析表示,“比亞迪的成功得益於產業鏈的佈局完整、產業鏈協調優勢凸顯,以及在電機、電池和電控的自主研發技術能力上。”

從2022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銷售榜單來看,純電動車第一名的特斯拉銷量34.4萬輛,市佔率維持在16%,第二名比亞迪第三季銷售25.9萬輛純電動車。李旭之表示:“從銷量來看,若特斯拉推出低價版本車型,銷量事非常值得期待的,而以比亞迪爲核心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車企若不進行技術革新、降低成本,將會面臨巨大的威脅。”

在汽車產業中,一輛車的成本包含了研發成本、生產成本、營銷成本等幾部分構成。馬斯克始終認爲通過技術手段是能夠降本增效的。正如孫擎雨對記者的分析:“拿特斯拉的大型壓鑄機來說,雖然短期投資很大,會增加成本支出,但從長期角度而言,可以把數十個或者數百個零部件濃縮爲1——2個,此類技術的應用,加以批量的車型製造,會持續不斷地均攤製造成本。”

除降低生產外,電池依然是新能源汽車降低成本的重點。在電池設計、電池工廠建設、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和車輛集成這幾大部分全部實現自研之後,能給特斯拉每輛車降低近70%的支出,從而降低核心零部件的成本。

特斯拉的成功絕不是偶然,李旭之認爲:“如今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百花齊放,中高低檔車型應有盡有。當下,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佈局電動化,整車產業鏈做的並不完善,成本高居不下,使得盈利狀況堪憂。未來如果不突破技術壁壘,形成產業閉環,整車成本如果降不下來,也註定會被市場所淘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