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牛小歐 於建平 北京報道

日前有報道稱,造車新勢力車企威馬汽車上海總部已啓動裁員,同時外包公司人員也在大規模離開。報道還稱,威馬汽車上海多家門店關閉,從20家左右驟減到12家左右。

《華夏時報》記者查詢威馬汽車官網瞭解到,目前威馬汽車上海網點顯示共有18家,1家即將開業。其中負責銷售交付的用戶中心和星創中心只剩7家,其他只提供展示、售後等服務。記者還查詢了北京網點情況,官網顯示,北京網點共剩13家,用戶中心和星創中心僅存4家。

凋零的銷售網點情況是威馬現狀的直觀表現,如今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處於高速發展期,各車企爭奇鬥豔,加上各路資金投入加重研發力度極速擴充車型,實現質與量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戰略,從而實現打造品牌和技術護城河的目的,威馬的危機,或正來源於此。

資金危機嚴重

一位之前在威馬汽車工作過的銷售人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威馬汽車在上海的很多商超店都關門撤店了,並且一直是賣庫存車,壓力實在太大,我們也是幹不下去了。”還有一位威馬加盟商透露:“威馬汽車原來在上海的門店有近20家,但據我所知現在僅剩12家左右,特別是包括售前售後一體的門店目前只剩五六家。一些門店近日才關閉,官網都來得及將名單撤下。”

就在幾天前,一封由威馬汽車CEO沈暉發出的內部溝通信《和衷共濟,共渡難關》被曝光。信上表示,爲應對資金壓力,公司管理層帶頭主動降薪一半,同時公司將通過一系列財務措施降低運營成本。其中包括M4及以上級別管理者主動降薪,發放50%基本工資;其他員工發放70%基本工資;調整公司發薪日、取消年終獎等獎金、暫停發放購車補貼等。信中也明確說了造成資金壓力的原因:2022年充滿挑戰和困難,受疫情影響,威馬汽車上海、北京、成都等地面臨供應鏈的巨大挑戰,原材料成本急劇上升,供貨不及時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威馬的生產經營。

無論是門店驟減,還是員工集體降薪,只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威馬目前財務壓力較爲嚴重,換句話說就是“沒錢了”。

從其財務表現看,根據威馬今年6月提交給港交所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實際營收三年合計109.17億元,但威馬汽車歸母淨虧損三年合計達174.35億元,經調整淨虧損三年合計達136.32億元;三年毛利率分別爲-58.3%、-43.5%與-41.1%,毛利率始終在-40%以下,相當於每賣一輛車虧損10萬。這意味着威馬還不具備盈利能力。

同時,威馬汽車的銷售及營銷費用在過去三年逐年增長,行政費用成爲公司日常主要開支。數據顯示,2021年威馬汽車的行政費用達27億元,佔總營收比接近57%,可研發投入卻略有下滑至9.81億元。對比來看不難發現,儘管威馬注重營銷,但反響平平,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

從銷量上來看,威馬的表現也每況愈下,這也暴露出來威馬的研發力不足。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威馬年銷量爲2.2萬輛,位列造車新勢力第四位;而2021年威馬以4.42萬輛的銷量位列第五,與排名第四的哪吒汽車相差近約2.5萬輛,而自今年起,威馬不再公佈具體的交付數量。

但據中汽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1月至10月威馬累計銷量29284輛,同比下降14%。作爲對比,“黑馬”哪吒前10個月已經賣出超過12.9萬輛車,銷量的持續不佳,使得威馬汽車已喪失在每個月新勢力企業比拼中的話語權。

赴港IPO未果,資金承壓

儘管從融資情況來看,截至去年10月5日獲得5億美元的D輪融資,威馬汽車已完成了累計金額達350億元的11輪融資,成爲造車新勢力之最。資本市場對威馬的看好,也表示了威馬此前確實具備一定的實力。北京博星證券研究所所長兼首席投資顧問邢星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研究威馬的資方可以看到,威馬集齊了國家資本,地方政府資本及科技圈資本這三大類投資者,首先來說投資者均認可威馬的高科技企業身份,也認可威馬的發展模式和戰略規劃。畢竟威馬汽車有百度投資入股和自動駕駛技術賦能,在自動泊車和記憶泊車方面還是比較先進的。”

但如今資本對威馬的青睞似乎正在一點點地喪失。赴港上市成爲威馬汽車的求生之道,儘管公司早於今年6月便已提交上市申請,但到目前仍無上市進展。

究其原因,首當其衝的便是威馬造血勢能力較差,資本短期內遲遲未看見希望。汽車行業分析師王坤對《華夏時報》記者坦言:“對於產銷研一體的車企來說,每輛車的生產成本應該是隨着產能增加從而逐漸遞減,達到新車邊際效應的增加,並在產能達到一定量級的時候實現生產成本的控制。但如果毛利率遲遲無法轉正,虧損持續擴大,說明企業還沒有掌握合適的生產曲線。資本方對於威馬目前的擔憂與其盈利能力分不開,這或許也是爲什麼威馬目前仍未能順利IPO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威馬汽車陷入發展滯後的窘境,車輛自燃、高管紛紛離職、被吉利集團認爲侵犯其商業祕密索賠21億元等負面消息層出不窮,致使威馬汽車的銷量攀升日漸艱難,聲量也大不如前。

汽車行業分析師徐嘉平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無論是小鵬、蔚來還是理想都有很明確的市場定位,但威馬並沒有。此外,威馬的產品定位區間聚焦在10萬元至20萬元,這雖然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市場,但也是競爭最激烈的細分市場。技術實力、品牌實力均處於下風的威馬想要在這個細分市場撐起份額,難度較大。”

儘管上市對於威馬來說是一條出路,但如今資本對於造車新勢力的投資態度逐漸迴歸冷靜,再次獲得資本青睞已非易事。且威馬沉痾痼疾衆多,產品力一直沒有得到非常顯著的提升、技術實力也日漸羸弱、銷量增長乏力、品牌聲量不夠等問題將威馬逼入“臨界點”。能否重新振作、煥發新的生機,目前來看,前路仍渺茫。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於建平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