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新發的基金,募集的錢就跑了?最近資金“撤退”有點快

華爾街見聞 徐行

大額贖回也是制度允許的行爲。

市場偶有陰雨,但部分基金的投資者是越來越沒有耐心了。

11月28日,恒生前海恆源豐利債券基金意外大漲,以C類爲例,其日漲幅居然超過24%。

如此大放異彩的基金淨值,頓時引發投資者“嘖嘖稱奇”。

一些投資者在網上討論區感慨:

“買你就發達了。”

“小夥子,最近別人都在跌只有你在漲,可以啊。”

但資深一點的投資者,就明白:這樣的淨值表現絕不是“厲害”可以形容。

怕是基金自身的運作,遇到了難以言說的考驗。

淨值表現“異常”

單日漲幅24%,對一個基金意味着什麼?

只有兩個字——異常

理由很簡單,目前我國公募基金重點投資的股市和債市的主流品種漲跌停板最高爲正負20%(除三板和可轉債外)。

因此,在正常情況,一個基金淨值的漲跌幅很難超過15%每天。

高達24%的日淨值波動,必然有投資以外的因素導致。

而後者對基金經理顯然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竟然是債券基金?

那麼這個基金具不具備,收益比業內其他產品更高的可能性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根據它的招募書。

該基金爲債券型基金。而且是理論上“預期風險與收益”高於貨幣市場基金,低於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下圖)。

概括的說,這是個漲跌都比較悠着點的穩健型產品。

這更加坐實了,這個產品不應該如此大漲的結論。

募集尚未“滿月”

更讓人側目的是,這是一隻2022年11月16日成立的新基金

換言之,成立至今也就半個月左右。

一個“生命週期”剛滿半個月的產品,咋就淨值“異常”了?

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定消息解釋相關原因。但是從該基金的成立公告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根據相關公告,該基金的募集成立規模是2個多億,剛好超過法規的“準生線”。

但該基金的有效認購總戶數只有285戶。

簡單除一下,認購該基金的285個客戶,人均要認購該基金72萬元。

一個規模本來就不大的基金,成立人數又很少,只能指向一個解釋:

這個基金裏有“大戶”。

這(幾)個大戶可以是機構,也可以是個人,它可能因爲一些特殊原因而大手筆認購該產品。

否則就無法解釋,這個基金的人均認購規模幾乎是業內同類產品的十數倍。

畢竟,老百姓能掏出的錢都是有限的。

“偏財”何處來?

有了大戶,就會導致一個基金經理都不願面對的情況。

就是規模的穩定性比較差。

比如,某一天,這個大戶要撤退,那麼基金的規模可能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

而這個假設的情況,又很好的“照應”了前兩天的淨值波動。

原因是按照基金招募書的約定,投資人如果贖回,通常是要交一些贖回費的。

而贖回的投資者繳納的贖回費,會全額計入基金財產,作爲對存量投資者的補償。

假設這個基金有99%的份額被贖回,這批投資者繳納了1.5%的最高的贖回費的話。那麼剩餘的1%的投資者,將獲得戶均1.5倍的額外收益。

如果是1元的淨值,就會有1.5元的額外收益。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贖回費假說較難成立

但當我們仔細觀察這個基金的契約時,我們發現,贖回費的假設很可能是站不住腳的。

原因是,這個基金設立了一個非常寬鬆、友好、且低的贖回率制度。

根據該基金的契約安排,對於C類份額持有人,如果持有期超過7天,則贖回費爲零。

鑑於該基金實際成立十天後纔出現了淨值異常,所以它的C類持有人大概率是無需繳納贖回費的。

而根據此前成立公告,該基金的絕大部分規模均爲C份額,理論上,如果有大戶在成立時就申購,而近期拋售的話,無需承擔贖回費。

“柳暗花明”的解讀

但我們還了解到,如果基金出現大額贖回,它還有一種可能導致淨值暴漲——就是估算單位的原因。

做一個假設,比如某個基金原來淨值估算保留在小數點後千分位,那麼它理論上萬分位的數額是不會體現在公開淨值中的。

如果該基金突然遭遇極大比例的贖回,那麼可能導致這小數點千分位後的資產,因爲規模突然縮小而被凸顯出來。後者可能導致突然的淨值大漲或大跌。

而查閱公告我們確實業也可以發現,上述基金是11月21日進行放開申購贖回的(下圖)。

也就是說,從11月21日開始,該基金成立時的投資者,就有了隨時可以贖回的權利。

機會難把握

那麼,如一些論壇上投資者的期待那樣,這類機會可以通過研究去把握麼?

恐怕也不容易。

首先的問題是,沒有人可以預知其他基金的贖回節奏,除非贖回者自己。

其次,許多大比例贖回的機構都會有意識的挑選贖回費較少的時期操作

其三,即便是發現了大額贖回的機遇,淨值計算精度帶來的收益或虧損,仍然有隨機性(尤其是對外部投資者而言)。

更何況,大額贖回可能導致基金產品流動性變差,這對投資者也是一種潛在的“損失”。

贖回固收勢頭依舊

值得關注的倒是另一個問題。

近期固收類產品的贖回案例頻發,在牛市幾年後,債市的前景似乎受到了一些機構的謹慎看待。

部分投資者和資金“趨利避害”、“轉場”的意味越來越明顯。

而從28日和29日股市的表現看,這種“股市債市蹺蹺板”的表現效應,似乎也有所顯現。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