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文汐、作者王帆  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消費將扮演着愈發重要的角色。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其中就提出,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事關保障和改善民生。

近期發佈的《中國統計年鑑2022》顯示,2011年到2021年間,除了2020年,其餘年份的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在50%到69%之間,均超過了資本形成總額與貨物和服務淨出口的貢獻,這表明,中國內需增長已逐漸向以消費爲主要拉動力的路徑上轉變。

各省份的消費表現如何?21世紀經濟研究院根據統計年鑑數據,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居民消費支出情況進行了盤點梳理,尤其是關注消費的具體構成,以及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的關聯。

整體而言,要促進居民消費,最根本的途徑是提高收入水平,既包括提高工資和經營收入,也包括提高財產收入及社會保障水平。同時,消費行爲還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影響,包括消費場景、個人對未來的收入預期等,提信心、穩預期同樣重要。

2021年31省份人均消費支出情況

北京、上海居住支出佔比最高

在31個省份中,有19個省份2021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超過2萬元,比上一年增加了8個。其中,上海和北京的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都超過了4萬元,上海以48879.3元位居第一,北京以43640.4元位居第二。

一方面,這得益於上海和北京這兩大直轄市的人均收入在全國同樣遙遙領先;另一方面,上海、北京的居住支出負擔最重,分別達到了16136.8元和16846.7元,佔消費總支出的比例分別爲33.0%和38.6%。

可供參照的是,全國的居民人均居住支出爲5641.1元,佔消費支出的比例爲23.4%。居住支出佔總消費支出比例最低的是重慶,僅爲18.3%,吉林、黑龍江、四川、貴州、青海、寧夏、新疆等地也均在19%左右。

從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構成來看,除了居住支出外,還有食品菸酒、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務。一般而言,居住支出的佔比在不同地區間相差較大,而居住成本較高,也可能會對其他類別的消費產生一定的擠壓。

以北京和天津的居民消費支出類別作簡單比較,兩地2021年的消費支出分別爲43640.4元和33188.4元,其中居住支出分別爲16846.7元和7519.5元,食品菸酒、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支出均爲北京略高於天津,而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及服務幾個項目中,天津則小幅勝過北京一籌。

民以食爲天。除了上海和北京之外,其他省份的食品菸酒支出佔了最大比例,其中海南的佔比最高,達到了36.9%,西藏、四川超過了35%,廣東爲33%,安徽、福建、江西、廣西幾地約爲32%。

但需要注意的是,從統計口徑來看,食品菸酒支出既包含了基本的主食、副食,也包含了可能的相關品類禮品支出等,故而不同地區的食品菸酒支出佔消費支出的比例並不完全與經濟發達程度相關,同時也受到文化差異、消費習慣等影響。

再看服務性消費,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10645元,比上年增長17.8%,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佔居民消費支出比重爲44.2%,比上一年回升1.6個百分點。從國際經驗看,主要發達國家服務消費佔最終消費的比重平均在74%左右,隨着人均GDP的增長,我國的消費結構也將加快從實物消費主導向服務消費主導轉換。

服務消費支出除了受經濟發展、居民收入的影響之外,往往也與消費羣體特質相關,比如年齡結構、消費文化等。

以教育文化娛樂爲例,全國該項支出佔消費總支出比例最高的省份爲湖南,佔比13.4%,高於全國平均10.8%的水平。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在湖南,被視作“網紅”城市的省會長沙、湖南衛視以及頻頻湧現的新消費品牌,代表了湖南較爲濃厚的消費氛圍,這也能夠一定程度解釋其較高的教育文化娛樂支出比例。

多舉措提升居民消費水平

由於居民之間存在收入結構的差異,因此不同收入羣體的消費需求、消費水平不同,不同地區居民的消費支出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不同,但基本在0.58到0.79之間。

總體而言,促進居民消費,最根本的途徑仍然是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尤其需要做好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等工作。

此外,有經濟學家指出,從實證數據來看,財產性收入與消費有較高的相關性,當居民擁有較爲持久的財產性收入時,纔會形成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才能使居民的持續性消費量大幅增長,財產性收入的提高有利於擴大最終消費。

邊際消費傾向還存在遞減的規律,即收入越高,邊際消費越低;收入越低,邊際消費越高。比如,每月可支配收入2000元的人,當其收入增加到3000元,增加的1000元可能較多地會用來增加消費。

以城鄉對比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307元,比2012年累計名義增長77.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916元,比2012年累計名義增長138.7%,增速遠高於城鎮居民。

在當前發展階段,要想促進消費,提升相對低收入羣體的收入至關重要,而提升城鎮化率是途徑之一。2021年,全國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爲農村居民的1.9倍,這意味着,隨着城鎮化率的提升,居民收入增加,整體消費支出也會隨之增加。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就曾提出,如果把農民工轉換成城鎮戶口,即使工資沒有提高,都能提升27%的消費。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及其預期因素,導致了非戶籍人口的低消費傾向。

除了可支配收入的實際變化之外,消費行爲還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影響,包括消費場景、個人對未來的收入預期等等,如果消費場景受限,一些服務型、發展享受型消費尤其會受到衝擊,而如果個人對未來缺乏穩定預期,則會傾向於削減開支、增加儲蓄等,進而導致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效應減弱。

以過去幾年的情況來看,2020年,全國人均消費支出對比2019年出現了小幅下降,也是近年來唯一出現下降的年份。但實際上,2020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比2019年仍然在上漲。2021年,隨着疫情形勢趨穩,人均消費支出又出現了較大的回升,比上一年名義增長13.6%。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促消費擴內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而促消費需要從多個方面着手,當前,最重要的是促進市場主體的穩定、促進就業,切實增加居民的經營、工資收入,而從更長時間尺度來看,需要通過推動改革,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以及建立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消除居民增加消費的後顧之憂,對未來的收入、保障有更穩定的預期,從而真正地增強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