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是第35個“世界艾滋病日”。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7月發佈的《2022全球艾滋病防治進展報告》顯示,2021年有65萬人死於艾滋病相關疾病,約有150萬艾滋病病毒新發感染,比全球目標要多出100萬例。

艾滋病對人類的健康產生了極大威脅,《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我國艾滋病全人羣感染率分別控制在0.15%以下和0.2%以下。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國報告現存艾滋病感染者114萬例。艾滋病進展雖然能夠控制,至今卻未研製出用於根治和預防的特效藥物。與此同時,這一疾病仍然面臨着被“污名化”的問題,依然有不少人“談艾色變”。

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衛平教授看來,我國艾滋病防治從“無藥可醫”到有免費抗病毒藥,再到創新藥物進醫保,從抗病毒治療上成效顯著,逐漸與發達國家接軌。海南省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高慧表示,每個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是受害者,提高社會對艾滋病的正確認知也是預防疾病傳播的有效途徑,抗擊艾滋需要責任共擔。

我國艾滋病疫情維持低流行水平,專家:感染數沒有真正下降

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國報告現存艾滋病感染者114萬例,我國艾滋病疫情總體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呂繁曾介紹,2021年的1到10月份報告的感染者是11.1萬。艾滋病防治的重點人羣包括易發生高危行爲的人羣、流動人口、青年學生等。

蔡衛平是我國艾滋病防治領域的資深專家,年逾六旬的他已經是一名和艾滋病戰鬥了三十多年的“老兵”。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他表示,2021年我國新報告HIV感染者人數是12.9萬,比2020年有所減少。但在他看來,我國HIV感染人數總體來說沒有真正意義下降。

“我國現在發現的HIV感染者中,60%到70%的感染者都是通過醫療機構發現的,這幾年一直沒有太大變化,並不是在主動監測中發現。”蔡衛平表示,2021年的數據下降可能和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有關係。

高慧介紹,艾滋病沒有特異性的症狀。早期急性感染時,病人會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涕、拉肚子、腹瀉等症狀,很多人都會以爲是胃腸炎或是普通感冒,導致沒有進一步檢查,尋求救治,最終延誤了早期發現艾滋病的時間。

不少人認爲,一旦感染HIV,就成了艾滋病患者。高慧表示,事實上,感染了HIV並不意味着就是艾滋病患者。艾滋病主要經由性行爲、血液接觸或母嬰接觸傳播。人體在感染艾滋病毒後,免疫系統受到毀滅性破壞,出現艾滋病相關症狀,纔會發展成患者。

多種藥物進入醫保目錄,及時用藥能阻斷艾滋病

專家表示,我國對艾滋病的研究越來越深入,藥物研發也在跟進,但目前艾滋病沒有疫苗進行預防,也沒有徹底治癒的方法。

蔡衛平表示,我國真正有抗病毒藥應該是在1999年,而且品種少、價格貴,很少有人能用得起。早期我國關於艾滋病的抗病毒藥物嚴重不足,藥物副作用很大,很多人喫不起,患者負擔很重。

“中國這幾年一直在推行抗病毒治療,成績還是不錯的。”蔡衛平表示,推廣抗病毒治療可以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大幅度減少已經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二是可以通過治療降低體內的病毒,甚至可以達到完全檢測不到感染者體內病毒的水平。

早年艾滋病的死亡率非常高,現在感染者死亡的情況已經很少了。高慧介紹,發生感染艾滋病毒的高危行爲後,一定要第一時間就醫或聯繫當地疾控部門,諮詢暴露後預防用藥事宜,越早使用阻斷藥,越有機會獲得更加顯著的效果。

最恰當、最黃金的時間是在發生高危行爲後72小時之內。高慧表示,如果在發生高危性行爲後2小時之內及時用藥,阻斷的成功率能達到99%以上。

當前我國抗病毒治療是免費方案、自費方案和醫保支付的“三駕馬車”的支付模式。國家免費藥已經能夠滿足基本的臨牀需求,創新治療藥物在療效、安全性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價格一度讓HIV感染者望而卻步。

蔡衛平表示,從2019年國談開始,越來越多國際上比較新的抗病毒藥物進入到醫保目錄裏,患者可以通過醫保報銷來獲得相對新的藥。“目前已經進入醫保的抗病毒藥物目錄,一天喫一片的抑制劑已經有四種,這爲HIV的治療帶來了很大變化。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能夠有更多的選擇。”

蔡衛平提到,在相關治療藥物沒有進入醫保目錄前,很多人想喫療效好一點、方便一點的藥,又不能接受它的價格,就出現了黑市仿製藥的市場,“他們從印度或泰國等周邊國家購買仿製藥,就和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情況差不多。”

在蔡衛平看來,仿製藥和原研藥有很大差距。仿製藥的價格低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沒有研發費用,成本較低;二是材料方面沒法保證。“呼籲感染者無論服用原研藥、自費藥,還是購買仿製藥,都必須定期去醫院做檢查。”

防治工作達到“三升三降”,消除歧視仍任重道遠

儘管整體持續處於低流行水平,但防治工作仍任重道遠。專家提到,我國在1985年發現了第一例艾滋病後,已經深刻認識到艾滋病對個人和國家的危害,採取了多種措施。

“比如說我們會禁止用一些進口或是國外的血製品,加強對國際上的衛生檢疫,對一些艾滋病高發國家採取重點的檢疫措施。”高慧介紹,我國一直在加強對艾滋病工作的監測,如對重點人羣進行艾滋病的血液監測。

高慧表示,在2021年,我們國家針對艾滋病的防治在重點地區呈現了“三升三降”的良好態勢。“三升”是指:感染者發現率由81.70%提升到90.52%,治療覆蓋率從41.10%提升到94.81%,治療成功率從57.50%提升到94.80%;“三降”包括:新發感染率較基線下降到68.75%;母嬰傳播率從9%下降到3.66%,降幅達59.33%,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配偶傳播率從7.05/100人年下降到0.85/100人年,達到1.0/100人年的目標。

在治療藥物上,蔡衛平表示,現在主要的進展就是在最大限度抑制病毒的同時,能減輕患者的用藥負擔和藥物毒副作用的影響。

“目前現有的治癒病例可以分爲根除性治癒和功能性治癒。根除性治癒就是完全把病毒清除掉,體內沒有病毒。功能性治癒是實際體內有病毒,但不會對免疫系統造成影響,即所謂的‘帶毒生存’。根除性治癒肯定是追求的最終目標,但目前離艾滋病徹底根除性治癒能被推廣還很遠。”蔡衛平說。

高慧表示,在保護自己,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面前,絕不可心存僥倖。發生無保護性行爲;接受不安全的注射、輸血;共用牙刷和剃鬚刀、刮臉刀等可能會劃破皮膚的個人用品……諸如此類的行爲都屬於艾滋病高危行爲。

但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外不易存活,離開人體幾小時後就會失去活性,因此像擁抱、握手等社交行爲;共用餐具等一般性接觸;以及蚊蟲叮咬等等都是不會被傳染艾滋病病毒的。

高慧表示,雖然我們需要對艾滋病的傳播保持警惕,但警惕並不等於無限度地放大恐懼,更不是歧視。“我們應該害怕的是艾滋病,而不是艾滋病人。”

如今,社會上“恐艾”現象仍然存在。蔡衛平提到,不少患者會擔心使用醫保購藥會泄露隱私,其實並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國家醫保的隱私保護機制還是比較好的。醫生看不到,用人單位更不可能看得到。”

高慧認爲,讓艾滋病不再被妖魔化,首先應正確認識艾滋病,加大對艾滋病的宣傳教育力度,消除錯誤認知。同時也要加強對感染者的心理干預,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要促進感染者與社會羣體的接觸和交流,減少社會對他們的排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