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的比例为86.7%,较2020年提升3.8个百分点。

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工具。88.9%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我国未成年人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也延续了下降态势。但与此同时,近三成家长认为孩子存在上网时间过长的问题,近四成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

《报告》建议,要强化法治保障,尽快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推动青少年模式改良升级,加强探索未成年人特质识别认证技术。《报告》还强调,学校、家庭、平台企业要各尽其责,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合力。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 规模1.91亿

近三成家长认为孩子存在上网时间过长的问题

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的整体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96.8%,较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报告》显示,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自2018年以来也持续缩小,2021年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6.7%,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7.3%;除小学外,其他学历段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城镇。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对未成年群体渗透的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小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达95.0%,28.2%的小学生在上学前就已经接触互联网。

手机仍然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报告》同时显示,新型智能设备在未成年网民中有较高使用率,这类设备的信息安全风险值得重视。未成年网民在工作日和节假日过度上网的情况有所改善。未成年网民在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8.7%,较2020年下降2.8个百分点;在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为9.9%,较2020年下降2.3个百分点。不过,近三成家长认为孩子存在上网时间过长的问题,约两成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未成年网民上网时长是否受到家长限制,显著影响其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

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工具。《报告》显示,88.9%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71.9%的未成年网民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视频网站等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事件、重大消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未成年人的网上娱乐行为得到控制,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络上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看短视频、看直播的比例较2020年均有所下降。未成年网民参与网上粉丝应援活动的情况也明显减少,较2020年下降2.6个百分点,其中,初中仍是参与比例最高的学历段。但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账号登录游戏从而逃避网络游戏服务时段时长管理的情况值得关注,31.9%的未成年网民使用家长账号玩过游戏。

家庭和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和老师对未成年人上网用网的教育与管理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行为有重要影响。《报告》显示,超九成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开展相关教育。超过一半的家长要求子女在自己的监督下上网,近八成会和子女约定网上娱乐行为。青少年模式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依赖和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用户的使用比例和满意比例均不足五成,仍需进一步完善。家长自身的网络素养影响其对子女的上网教育和管理,超过四分之一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

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和权益保护情况也值得关注,《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延续了下降态势,表示“自己曾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25.5%,较2020年下降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近八成未成年网民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的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较2020年提升5.7个百分点。不过,近四成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其中炫富、躺平类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最为广泛。同时20.0%的网民表示在上网过程中没有考虑过网络安全防范问题。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倡导家长以身作则

学校、家庭、平台企业要形成保护合力

在互联网高度渗透、上网触手可及的当下,未成年人是地地道道的“数字原住民”,网络甚至已成为其日常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水和空气”。《报告》建议“政、校、家、社、企”协同发力,顺应数字社会发展规律,治管教结合,多管齐下,为“互联网一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报告》指出,要强化法治保障,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度。加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普法宣传和执法检查,尽快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严厉整治涉未成年人的网络偷拍直播、诱导性消费打赏、网络社交陷阱等,防止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等现象的发生。加快制定新型上网设备信息安全行业标准,对涉及图像、指纹、位置及用户个人信息等功能进行规范性要求,明确厂商和软件开发商的法律责任。

要推动青少年模式改良升级,加强探索未成年人特质识别认证技术,完善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机制。加强专属内容池建设,强化视频、短视频类平台内容审核。加强行业自身建设和协同联动,探索建立更加精细化的行业标准和账号互通机制。

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能力。根据不同年龄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弥合城乡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鸿沟”。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留守儿童集中地区中小学校网络常识教育;引入社会力量,帮助农村地区家长更好承担起教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责任。

《报告》还强调,学校、家庭、平台企业要各尽其责,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合力。推动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比如,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有关要求,禁止未成年人带手机进入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强化“家庭是第一课堂”的共识,倡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榜样。推动平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底线;加强行业自律,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本次会议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联合举办。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孙文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