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2月1日讯(编辑 付潇阅),作为曾经家喻户晓的老牌乳企,均瑶健康正与乳制品渐行渐远,在益生菌和白酒赛道另辟天地。

近期,均瑶健康发布公告称,与江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补充协议》,双方变更了此前签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中的专利许可期。为拿下六株益生菌独家授权,均瑶健康将每年向江南大学出资300万元科研经费;2月,均瑶集团与圣窖酒业签署了产业基地建设合作协议,3月,均瑶健康发布公告显示,圣窖酒业高管已入职均瑶健康。

长久以来,乳业拓展差强人意的均瑶健康一直在探寻新业绩增长点,除了益生菌与白酒,此前还尝试过矿泉水与玻尿酸业务,然而未见水花。

这次,均瑶健康是否能靠益生菌与白酒,重新焕发活力?

一、均瑶牛奶淡出行业头部

1994年,均瑶乳业作为对标娃哈哈与太阳神的饮品进入食品行业,其创立时间不晚于当下“乳业双雄”——伊利股份蒙牛乳业。1997年,张学友在央视的一句“因为有爱,健康常在”,让均瑶牛奶家喻户晓;2000年,均瑶健康的市场份额跻身全国前十。小卖铺货架上的均瑶牛奶,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2011年,均瑶乳业推出乳酸菌饮品“味动力”,高调迈入常温乳酸菌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味动力是均瑶健康的主打产品。数据显示,2017-2019年,均瑶健康乳酸菌饮品销售收入占比均在95%以上。

对于“食品行业品类单一”这个问题,市场普遍的共识是,品类单一意味着抗风险能力低、业绩天花板低。均瑶健康也在招股书中提醒,公司短期内存在产品系列相对单一的风险。

于是,从2018年到2021年,均瑶乳业更名为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转向范围更广的健康型饮品。公司相继进军益生菌、矿泉水、玻尿酸、白酒领域,开启寻找增长“第二曲线”之旅。

“通过二次创业,发展培育新品,尤其以益生菌为核心突破,向‘益生菌第一股’奋进。”均瑶健康在2021年年报中表示。

自上市以来,均瑶整体业绩表现不尽人意。公司财报显示,2020年、2021年,公司连续两年净利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均瑶健康归母净利润继续下滑态势。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约8.45亿元,同比增加20.6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891万元,同比减少45.21%。

而伊利股份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达到938.6亿元,蒙牛乳业上半年营收也接近500亿元。

二、新布局前景值得期待否?

从乳业到益生菌、矿泉水、玻尿酸、白酒,几经业务调整,均瑶健康与乳业头部队列渐行渐远。

鲸平台智库专家、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与举集团之力、专心在乳业耕耘的伊利、蒙牛不可同日而语,乳业并非均瑶集团的核心主业,均瑶健康能从集团获得的资源与支持有限,整体发展也处于边缘地带,未能跻身乳业头部行列不足为奇。

那么,本次均瑶健康布局益生菌和白酒,前景是否值得期待?沈萌认为,均瑶健康屡次跨界,都有一个“通病”——策略缺少稳固的根基,为“蜻蜓点水”式。从“均瑶乳业”改为“均瑶健康”,既是一种“蹭”大健康概念的意图,也是一种对自身应如何发展茫然的表现。

沈萌告诉鲸平台记者,白酒与益生菌行业在生产技术方面已经比较成熟,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依靠差异化,而差异化意味着长期积累和不断创新,否则就只能陷入成本和价格竞争,难以更好扩大附加值。而均瑶健康在益生菌和白酒方面,显然没有表现储备与优势。

当初均瑶健康入行之时,这两个赛道为热门概念,如今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如果热点转移,均瑶健康战线再次变更,恐怕会进一步损耗投资者的信心。

市场普遍的观点是,“二次创业”意味着重新创业的艰难和不确定性。均瑶健康在转型益生菌之前,无论是产品线、供应链、销售渠道,都是建立在乳酸菌的产品特征和市场需求上,“另起炉灶”要消耗均瑶健康更高的资金与时间成本。

益生菌对技术的要求远远高于乳酸菌,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购买专利,都要消耗均瑶健康更高的资金与时间成本,而白酒的消费场景主要集中于餐饮业和酒吧,均瑶健康的渠道优势则体现在线下商超、便利店之类的地方,契合度较低,势必要重新进行渠道搭建。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