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王琳  陈浩    每经编辑 董兴生    

去年,曾经的半导体新星成都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威华芯”)引入“外援”深圳正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威金控”)。但不曾想,新旧股东间的纠纷很快便爆发。

今年11月9日,海威华芯第二大股东海特高新(SZ002023,股价8.96元,市值67.8亿元)董秘张龙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采访时披露,正威金控原本是作为财务投资者身份进入海威华芯,但其随后想将海威华芯装入正威金控关联方上市公司正威新材(SZ002201,股价13.45元,市值87.6亿元),这与其他股东对海威华芯的发展方向与定位产生了冲突。

张龙勇透露,日前,正威金控在与海威华芯的公司决议纠纷案一审判决中败诉。而这一案件是正威金控请求裁决海特高新赔偿12.89亿元投资款仲裁案的基础。

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时间节点,多个国资背景原始股东也在陆续选择退出。继去年年底出售海威华芯14.859%股权之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电科29所”)于今年6月又在重庆联交所挂牌出售持有的海威华芯4.88456%股权。目前,这一挂牌的结束日期已被多次延长。一旦此次挂牌出售完成,中电科29所也将从海威华芯完全退出。

在业务经营方面,海威华芯则似乎挥别了早年规划的二期建设项目,转而开启了在碳化硅赛道的征程。张龙勇向记者披露,海威华芯将新建碳化硅专线,待碳化硅产品放量,可实现海威华芯盈利能力的释放。“但放量可能要待到2年以后了。”

关键节点国资背景原始股东陆续退出

海威华芯官网显示,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较早提供6英寸砷化镓和6英寸氮化镓纯晶圆制造(Foundry)服务的芯片制造企业。早在2015年,海威华芯便投资21亿元建成了6英寸砷化镓/氮化镓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军民两用商业化生产线。

去年6月,正威金控完成向海威华芯增资12.89亿元,持股34.01%,正威金控由此超越海特高新成为海威华芯第一大股东。不曾想,正威金控与海特高新随后便开始了“内斗”。

在这样的当口,中电科29所、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开基金”)两大国资背景的原始股东也开启了“退出”之路。

在挂牌出售持有的海威华芯4.88456%股权之前,中电科29所就已于去年12月6日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持有的海威华芯14.859%股权。交易结果显示,深圳市芯樾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深圳芯樾”)以6.02亿元的挂牌底价成为受让方。

启信宝显示,深圳芯樾成立于2021年12月22日,执行事务合伙人为中国合伙人(上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控股的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为第一大合伙人股东,持股份额61.54%。

据张龙勇介绍,中电科29所的退出,主要是其基于剥离非主业的要求,以及海威华芯持续亏损的情况所做出的决策。

在中电科29所之外,国开基金则在通过减资方式实现退出。

挂牌出售持有的海威华芯4.88456%股权公告显示,国开基金的投资为“名股实债”,按照国开基金2016年与各方签订的《投资协议》,其股权将从2017年至2026年完成分批退出,约定退出方式为海特高新回购,回购价格为1元/股,另加实际1.02%年化率的利息。2021年7月,按回购计划,国开基金办理了4000万元股权的回购退出,经海威华芯股东会审议,同意该次回收方式由原定的海特高新回购改为国开基金减资退出。

启信宝显示,国开基金上述对海威华芯的4000万元股权减资已于今年6月27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国开基金的后续退出,按照现有股东间约定,还是会通过减资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如果未来海威华芯现有股东调整了,或者(股东间纠纷)解决了之后,大家按照另外的方式来,也是有可能的。”张龙勇还向记者表示,国开基金的减资退出,对海威华芯的经营发展没有多大影响,“况且国开基金对海威华芯也只有几千万元的股份了”。

纠纷源于海威华芯如何演绎资本故事?

正如前文所述,对于目前的海威华芯来说,一方面是国资背景的原始股东正陆续退出,另一方面,则是第一和第二大股东之间的纠纷仍处于僵持状态。

海特高新在今年8月12日公告披露,正威金控以增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为由,请求裁决解除原有的《增资协议》。正威金控同时请求仲裁裁决海威华芯和海特高新承担合同解除项下的违约责任,并赔偿正威金控的投资损失,即正威金控支付的投资款12.89亿元以及相应利息等。

海特高新则表示,正威金控的仲裁请求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其请求解除《增资协议》缺乏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正威金控把海特高新单独列入需要支付损失的被申请人也缺乏事实依据,是为达到目的而试图恶意连带相关股东的行为。

不过,海特高新的部分财产已被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包括海特高新持有的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和华新飞机租赁(天津)有限公司的股权被冻结,以及海特高新在部分银行账户中的6063.63万元资金也被冻结。

对此,张龙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原”了正威金控和海威华芯以及海特高新纠纷的原委。“由于芯片行业投资大、周期长,所以我们引入了一个财务投资者,即正威金控,但正威金控进来之后,其想要取得海威华芯的控制权,所以就引发了后续的矛盾。”张龙勇表示。

在记者的追问下,张龙勇肯定地表示,正威金控作为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这一点在此前的《增资协议》上是有相互约定的。

张龙勇称,正威金控对于海威华芯控制权的谋求,是带有特定目的性的。“海威华芯作为一家无实控人的公司,它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独立上市,而正威金控(关联方)下面有一家上市公司正威新材,正威金控想把海威华芯装入正威新材,这和其他股东对海威华芯的发展方向与定位产生了一些差异。”

财报显示,正威新材控股股东为深圳翼威新材料有限公司,后者为正威金控实控人王文银持股90%的企业。

11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致电正威金控母公司正威集团,但电话均未能接通。记者随后拨通了正威金控工商登记信息上的企业联系人电话,但当记者表明身份和来意后,对方以“自己不负责这块儿”为由挂断了电话。12月1日,记者又致电海威华芯方面管理层人士,但对于海威华芯与正威金控的纠纷情况,该人士也仅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同时,每经记者来到正威集团位于深圳的办公地,试图沟通采访,但遭到所在大楼物业人员阻拦。

因此,对于张龙勇上述所说的双方纠纷焦点,记者暂未能从其他相关方面得到核实。不过,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7月21日的机构投资者调研中,正威新材方面曾表示:“……是否会把海威华芯注入,我想随着业务上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不排除会继续注入进来。”

海威华芯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之间的纠纷,日前也迎来了最新进展。张龙勇透露,11月初,正威金控起诉海威华芯的公司决议纠纷案有了结果,正威金控一审被判败诉;而正威金控对海特高新的仲裁申请则是以该决议纠纷案为基础,因此仲裁申请也一直处于中止状态。目前,仍需等待正威金控是否就公司决议纠纷案继续提起上诉。

为证实张龙勇所说,12月1日下午,每经记者联系了案件一审法院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案件确已一审判决,“驳回原告起诉”。截至目前,尚未上诉,“具体是否上诉要看原被告双方”。

张龙勇同时坦陈,海特高新与正威金控之间,“私下也在就上述纠纷进行沟通协商”。

碳化硅能否助海威华芯扭亏?

抛开股东间的纠葛,海威华芯从一开始就给了外界投资者诸多期待。

早在2016年,《四川日报》就曾报道,海威华芯已提出二期工程的建设方案,将推进封装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孵化中心的建设,最终在成都建立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集群。

挂牌出售海威华芯4.88456%股权公告显示,海威华芯二期建设工程于2018年2月24日开工,当年6月4日因规划调整等原因停工,截至目前已经停工约2年零8个月。因为二期工程属于先建后报项目,又由于该工程中途停工,所以没有取得土地权证和相关批复文件。

“当初是有一个二期建设工程,后来暂停了,主要是对过去的产业方向看得不是很明确。”张龙勇介绍,随着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碳化硅的用途变得很广泛,其市场前景也很被看好,因此下一步二期可能要继续投建,“但主要就是建一条碳化硅的专线”。

项目内容一改变,在土地权证和相关批复文件的获取方面,海威华芯似乎也已不存在问题。

张龙勇表示,海威华芯在所在园区拥有近230亩土地,现在实际只用了90多亩,同时由于碳化硅产线并不是新项目,而只是在原有项目上的扩产,所以也不存在批复的问题。

不过,转向碳化硅,并非没有挑战。在张龙勇看来,除了进一步规范完善公司治理外,就是实现碳化硅产品的放量生产。

“海威华芯的产品主要分为军品和民品两个方向,其在军品方面的实力本身就较强,但军品存在小批量、多品种、产线各种参数需不停调整等情况,所以始终无法放量。目前,海威华芯已确定‘做强科创、做大民品’的战略,在‘做大民品’方面,方向就是碳化硅,而等民品放量起来的话,海威华芯的营收和盈利能力很快就会显现出来。”张龙勇补充道。

海威华芯股权转让的挂牌公告显示,2020年和2021年,海威华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9亿元和2.02亿元,其净利润则分别亏损2866.39万元和5253.38万元。张龙勇进一步透露,海威华芯今年的营收预计将有“3个多亿”。

不过,由于需要对现有产线进行调整,以及要单独新建一条4万片产能的碳化硅专线,张龙勇告诉记者,“民品的放量突破应该差不多要在2年以后了”。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