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尤其是春節前,本是臘肉消費旺季。

頭均利潤從1050~1100元,到最後只能止盈350元,華北地區小規模養豬農戶李大壯(化名)的養豬經歷堪比“炒股”,豬價的走勢及出欄時機的把握決定着養豬的最終收益。從9月初買入100多頭生豬進行二次育肥,受益於豬價上行,經過不足2個月時間,淨收益原本能輕鬆達到10多萬元,卻由於豬價隨後調頭向下,及至3個月後出欄時已縮水至3.5萬元。

辛辛苦苦3個月,相較不足2個月,淨收益反倒下降近七成。李大壯的遭遇,是今年9月至今豬價走勢的一個縮影——近期豬價上漲始於9月底,每公斤24元,僅過20多天,10月20日左右就漲至28.4元。隨後開始下跌,進入11月,更是跌速快、跌幅大,跌至目前的22元左右,跌幅超過20%。在跌破起點的同時,成爲最近小半年的低點。

原本預期上漲,卻遭遇下跌現實。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每年冬季尤其是春節前,本是臘肉消費旺季,當前若消費能夠有效恢復,將會穩住養豬業信心。若消費遲遲無法恢復,養豬業將很有可能產生‘堰塞湖’,即生豬壓欄越久,大豬越多,豬肉也會越多,從而引發明年豬價進一步下跌。”

猝不及防的豬價下跌

每年年末,受臘肉需求支撐,豬價一般呈上漲態勢。再加上今年3月新一輪豬週期已經啓動,當前正處於上漲階段,尤爲重要的是對10月下旬及之後的宏觀形勢樂觀,這些都讓李大壯堅信,四季度豬價上漲猶如“板上釘釘”。

9月初,李大壯就購入100多頭生豬進行二次育肥。當時,生豬體重110公斤左右,豬價22.5元/公斤。經過一個半月的育肥,在10月下旬之前,豬價走勢都與預期相符。10月16日左右,生豬體重達到145公斤左右,彼時當地豬價28.5元/公斤。若在此時出欄,扣除買豬、飼料等成本,頭均利潤將超過1000元。

這樣的收益已實屬可觀。對比來看,在非洲豬瘟暴發前,正常年景下,養豬農戶外購仔豬育肥出欄的利潤爲250元~400元。頭均利潤達到1050~1100元,將超過農戶過去養殖3頭外購仔豬的利潤之和。

然而,當時市場普遍預期11月中旬豬價將突破30元/公斤。若真如此,頭均利潤將進一步漲至1800元,大漲60%~70%。雖然李大壯是養豬業的“老把式”,卻無法抵禦誘惑,一時頭腦發熱,並沒有就此止盈。

可10月下旬,豬價不漲反跌。進入11月,更是呈現跌速快、跌幅大的態勢。儘管有諸多不情願,李大壯還是在11月25日左右將生豬全部出欄。此時,頭均利潤僅有350元。

從原本有可能收益10多萬元,到如今只有3.5萬元落袋爲安,李大壯仍然屬於幸運兒。一方面,養殖水平和管理水平較高,沒有出現生豬應激死亡現象;另一方面,有收豬需求支撐,能夠應出盡出。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事二次育肥的農戶,若着手較早,尚能獲得跟正常年景一樣的頭均利潤。建議養豬農戶抓緊出欄,否則壓欄越久,待“牛豬”(超過標準出欄體重的大豬)集中出欄,將更難出欄,屆時若需求仍然疲軟無法支撐的話,極易造成豬價進一步下跌,頭均利潤由正轉負亦有可能。

“賣豬難”現象已有顯現。比李大壯入手晚的養豬農戶,叫苦不迭。有農戶以每公斤24元的價格收購“標豬”(220斤標準體重的生豬)二次育肥,指望豬價漲至28~30元再出手。結果豬價一下子掉到目前的22元。

從豬價走勢來看,9月底至10月20日左右,20多天裏豬價上漲4元/公斤。然而,從10月20日至今,豬價掉了一個多月,累計下跌超過6元/公斤。

馮永輝稱,漲幅不及跌幅,在上漲階段盲目追高的養豬農戶,勢必會跌破成本線。如果說跌破成本線讓養豬農戶心裏發慌,起初向外拋售還能拋得掉,然而有些地方受新冠疫情封控影響,拉豬車無法正常收豬。“豬價一公斤跌去6元,一頭豬直接600元沒了。更讓養豬農戶心理崩潰的是,現在想拋都拋不掉。”他說。

低迷的需求使豬價失去支撐

事實上,二次育肥的養豬農戶,猶如股市中的“接盤俠”,做出選擇的判斷是建立在豬價繼續上漲的預期之上。

爲了投機未來豬價上漲,在養豬業,二次育肥是一種普遍現象,具體指大型養豬企業在標重(110公斤)或標重附近出欄生豬,小散養殖戶買回二度育肥,至更大體重生豬後再出欄。據業內反饋,與李大壯抱有同樣想法的養豬農戶,其實從8月就開始了二次育肥,這一現象在9月末10月初達到了高潮。該現象集中在東北、華北地區。

在李大壯入手二次育肥前,豬價上漲與豬肉供應偏少有關。原因包括,生豬壓欄、二次育肥,還有豬肉進口減少。

林國發稱,從7月開始,豬飼料產量維持絕對高位及環比提升,這與同期豬肉供應偏少產生矛盾。其中主要原因爲生豬延後出欄,導致飼料轉換比下降和豬肉產量還未體現在出欄情況上。

從進口來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前8個月,我國累計進口豬肉106萬噸,同比減少175萬噸。

及至9月至10月中旬的豬價上漲,被業內解釋爲,四季度豬肉需求將顯著增加,豬價看漲,養豬農戶選擇壓欄、二次育肥,導致當期生豬出欄量階段性偏少,豬價強勢。

對於10月下旬至11月的豬價陡然下跌,業內稱,這是市場“喜極而悲”的表現。林國發稱,前期壓欄生豬的體重越來越大,單頭生豬可供應更多豬肉。馮永輝更是直指,養豬農戶投機豬價,催生了價格泡沫。二次育肥從9月就開始大量出現,到了10月又出現集體壓欄。“有豬不賣,造成缺豬假象,價格泡沫早晚會破裂。”

尤爲重要的是,10月下旬之後,豬肉消費將回升、從而支撐豬價上漲的市場預期並未兌現。從居民消費來看,比如家庭日常餐飲、外部就餐需求,以及居民季節性自制臘肉、臘腸需求均出現下降;從企業消費來看,延後啓動旺季生產,目前仍處於小批量生產測試市場。此外,由於雞肉較豬肉更有競爭力,一些企業選擇調整產品生產結構,減少生產豬肉含量高的產品,或調整原料配方,在含豬肉及雞肉的產品中適當調低豬肉含量。另外,隨着牛肉和豬肉價差縮小,生產企業會適當增加牛肉產品開發。

持續低迷的需求,使得豬價滯漲,並出現一定回落。在這樣的預期切換下,養殖主體擔心未來豬價會進一步下跌,生豬出欄意願增加,豬價快速下跌。

儘管豬價跌了,但是城市消費者的感受並不明顯,超市豬肉價格並沒有明顯下調,甚至還小幅上調。

林國發認爲,豬價下跌本來會帶動豬肉下跌,但零售端一方面物流受限,導致豬肉調運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今年6月至今經營成本增加,獲利較難,此舉也是爲了“回血”。馮永輝稱,餐飲業通常是從農貿市場批發豬肉,對屠宰企業的價格關係傳遞更爲靈敏,而消費者購買豬肉是從零售端,商超豬肉價格一般長期穩定,而且一些城市也受到疫情封控的影響,消費者選擇餘地有限。

本輪豬週期的新特點

李大壯所經歷的豬價漲跌,如果放在全年的豬價走勢來看,其實並不突出。從今年3月底開始,豬價在跌至11.5元/公斤之後正式確定了上漲行情。業內將之視爲開啓了新一輪豬週期。

在本輪豬週期中,豬價急漲急跌成爲顯著特點。比如,與豬價在9月底至10月中旬快漲、10月下旬至今快跌類似的是,從6月底至7月初也經歷了一波急漲,及7月初至7月底的下跌。

3月至今,豬價整體上行。尤其是6月底7月初,市場普遍預期7-8月生豬供應偏緊,豬價連續上漲,期間無任何回調,單日漲幅超過1元/公斤。以7月第一週爲例,延續6月下旬的上漲勢頭,豬價先是突破20元/公斤的重要關口,接着在一週內上漲20%,全國均價逼近24元/公斤,國內多地突破25元/公斤。7月初,國家進行有力的宏觀調控,豬價開始回落。從7月5日的23.9元/公斤,快速回落至7月8日的21.5元/公斤。然而,7月10日再度上漲至23.5元/公斤,隨後連續20天震盪走低。7月27日,回落至20.5元/公斤,部分省區跌破20元/公斤。觸及低點後,又超跌反彈至8月初的21元/公斤以上。

豬價上漲的背後,儘管確實與供需關係趨緊有關,但是價格急漲,就與市場情緒躁動、資本借勢炒作有關。在政策與市場博弈的過程中,壓欄增重、二次育肥等現象明顯增多。

針對這一特點,林國發建議,養豬是一個事業,核心是不斷提高養殖水平,降低單位養殖成本,平常心對待豬價,切勿過度投機豬價。一旦投機失敗,很可能面臨巨大虧損,甚至現金鍊斷裂。

馮永輝也建議,養豬人要喫一塹長一智,少一點投機,多一些理性。比如,生豬期貨上市近兩年來,在宏觀上平抑週期波動,要多關注生豬期貨,根據生豬期貨中遠期合約價格走勢來安排生產節奏,避免一窩蜂上、一窩蜂出。同時,由於自媒體炒作會加劇豬價短期波動,要學會避免受部分自媒體的誤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