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12月1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普查標準時點爲2023年12月31日,普查時期資料爲2023年年度資料。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將首次統籌開展投入產出調查,全面調查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規模、佈局和效益,摸清各類單位基本情況,掌握國民經濟行業間經濟聯繫,客觀反映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方面的新進展。

業內分析指出,全國經濟普查可以對政策的有效性作出真實評估,也將讓數字遊戲無處遁形,從而對國家的經濟效益做到心中有數,更客觀地安排後續經濟政策。

“查查賬本”

全國經濟普查查什麼?根據《通知》,普查的對象是在我國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具體範圍包括採礦業、製造業、電力、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等。

普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普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組織結構、人員工資、生產能力、財務狀況、生產經營、能源生產和消費、研發活動、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交易情況,以及投入結構、產品使用去向和固定資產投資構成情況等。

本次普查在手段方式上也將有所創新,如廣泛應用部門行政記錄,推進電子證照信息等在普查中的應用,採取網上填報與手持電子終端現場採集數據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普查,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普查數據處理效能。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組織開展線上線下業務培訓,支持普查對象通過網絡自主報送普查數據,科學、規範、高效推進普查工作。

在進行普查人員的構成上,爲加強對普查工作的組織領導,國務院將成立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普查組織實施中重大問題的研究和決策。普查領導小組由國務院領導同志任組長,成員單位包括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宣傳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編辦、民政部、財政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各部門負責各自對應的業務,如涉及普查經費方面的事項,由財政部負責和協調。

“擠擠水分”

值得關注的是,將於明年開展的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首次統籌開展投入產出調查。

“對投入產出進行分析,可以對政策的有效性作出真實評估。”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道,“調查投資了多少錢,產出多少錢,這可以弄清楚我國的經濟效益究竟如何,做到心中有數。”

“調查投入產出的時候,會涉及到效率問題,比如是不是有的錢浪費了,好鋼有沒有用在刀刃上,有沒有貪污腐敗、中飽私囊、喫空餉、水分大等現象。”徐洪才說道。

據徐洪才介紹,國家統計局每個月都會公佈宏觀經濟調查數據,但這些數據大多是以抽查或由各地方主動上報的形式進行,中間可能會因人爲包裝或技術等原因存在一定偏差,諸如“5.8億元的產值上報爲44億元”“1.1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上報爲7.8億元”這樣的“數字遊戲”屢禁不止。而全國經濟普查由中央派遣調查小組,對各地進行系統、全面的調查,尤其是對稅收這些真金白銀、無法作假的內容進行調查,可以得出更真實的結果,也可對作假、人爲虛報等行爲產生威懾。

事實上,以往經過經濟覈查後“擠水”的現象發生過不少,2018年的天津濱海新區GDP縮減便是典型案例。2018年1月11日中午,天津廣播發布微博稱,“從正在召開的天津濱海新區兩會了解到,濱海新區2016年的萬億地區生產總值調整爲6654億元,2017年預計7000億元,同比增長6%。此次調整讓濱海新區2016年GDP縮水3348億元,縮水幅度達三分之一”。

雖然天津廣播將該次GDP“縮水”主要原因歸爲統計口徑的修改,但業內分析指出,以往濱海新區GDP統計是以公司註冊地爲標準,而實際情況是許多在濱海註冊的公司,其實際生產都在外地,導致了GDP虛高。

“新官不查舊賬,覈查後一方面會產生‘擠水’現象,另一方面也會讓後續的增長量更好看,更低的GDP基數帶來更高的同比增長數。”徐洪才說道。

曾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的李曉超在職期間公開表示,儘管近一個時期以來,地區與國家生產總值數據不銜接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地區生產總值彙總數據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這不利於正確把握各地經濟形勢,不利於實施科學的宏觀調控,還影響了政府統計公信力。

“摸摸家底”

“在普查過程中,可能出現GDP縮水的現象,也可能會因許多新的產業湧現而出現GDP增值的現象。”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總之,客觀地普查我國的產業結構現狀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爲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治理、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同時數據科學技術應用可以賦能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

從2004年至今,我國已經先後完成了四次普查,分別在2004年、2008年、2013年、2018年,每次都是前一年準備、第二年統計、第三年發佈、第四年出版。其中,主要是對第二、三產業進行普查,作爲第一產業的農業普查則是採取每十年專題普查一次,不在這次普查範圍內。本次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也是在時隔五年後的一次例行普查。

“第二、三產業是新時代發展最快、最複雜、比重最高的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是對象最多樣化的產業,至今我國生活服務業都沒有完全的數據統計資料。如快遞業、美容美髮業、沐浴沐足、修理業、家政業、再生資源業、照相業、直播業等,完全是行業協會在進行統計,缺乏統計規範,且許多新興的行業根本就沒有納入統計範圍,導致國家出臺產業結構優化和調整缺乏依據。這也是及時開展全國經濟普查的必要性所在。”洪濤分析道。

洪濤所提的第二、三產業的快速變動現象,在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公佈時便有所體現,當時的結果專門強調了五年以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經濟質量的明顯提升。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企業法人6.6萬個,比2013年增長了37.9%。有11.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了新產品開發,比2013年增長97%,申請專利數量增長了70.7%。

洪濤認爲,在當前疫情背景下,真正搞清楚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有助於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對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新職業的湧現,促進疫情後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綠色發展等方面意義重大。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陸珊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