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環球時報駐荷蘭特約記者 陳爲】美國重塑芯片供應鏈,維護技術霸權的計劃將遭受重大打擊?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歐盟希望打造一個能和美國競爭的“半導體生態圈”,爲此歐盟正在推進《歐盟芯片法案》,計劃投入400多億歐元提升本土半導體生產能力以及產業獨立性,減少對美國等廠商的依賴。實際上,美國總統拜登於今年8月正式簽署《芯片法案》後,新一輪的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正愈演愈烈。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爲,相關法案和政策將有助於歐洲維持一定的“戰略自主”,但也有分析質疑歐盟打造的“半導體生態圈”難以恢復歐洲大陸半導體產業昔日榮耀。歐洲有這樣的實力和能力嗎?

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路透社稱,11月23日,歐盟國家集體同意撥款450億歐元,用於增強歐盟的半導體生產能力,以減少對美國和亞洲廠商的依賴。預計歐盟各國部長將在下個月的會議上批准這一協議。

早在今年2月,歐盟就提出了旨在加強歐盟半導體生態系統的《歐盟芯片法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此前曾表示,歐洲需要芯片法案,需要將世界一流的研究、設計和測試能力聯繫在一起,需要協調歐盟及其成員國家在價值鏈上的投資,目的是共同創建一個“最先進的歐洲芯片生態系統”。

科技媒體Tech Monitor網站11月28日報道稱,歐洲大陸上世紀90年代佔據全球芯片市場份額的44%,技術水平和製造能力首屈一指。但在2005年前後,爲尋求投資機會和降低勞動力成本,歐洲半導體制造商開始將其供應鏈轉移到東亞。目前,歐盟在全球芯片生產中的市場份額僅爲8%,而布魯塞爾希望能在2030年之前將這一比例提升至20%。

牛津大學學者保羅·蒂莫斯此前在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網站撰文認爲,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和顛覆性創新帶來的挑戰日益嚴峻之際,歐盟此舉旨在加強歐洲大陸的“戰略自主權”。

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對《環球時報》記者提到,美國《芯片法案》的出臺也讓歐盟進一步認識到半導體及其自主供應的重要性。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者孫成昊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認爲,歐盟數字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後於中美,缺乏領先的科技企業,在數字經濟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美國對華芯片戰更是加劇歐洲“時不我待的危機感”。《歐盟芯片法案》的出臺可能有助於提升歐盟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競爭力。

歐盟也瞄準臺積電、三星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今年3月,英特爾宣佈將在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馬格德堡初步投資170億歐元,用於建立半導體制造工廠。今年7月,意法半導體和格芯聯合宣佈在法國投資57億歐元建廠。11月,英飛凌宣佈將在德國投資約50億歐元建設新工廠,這是英飛凌歷史上最大的單筆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意法半導體和英飛凌兩家主要的半導體生產商的主力產品均爲14納米以上的成熟製程。《金融時報》中文網的一篇評論提到,歐洲目前沒有22納米以下製程的製造工廠,而《歐盟芯片法案》卻發力先進芯片製造,這讓一些分析認爲是“打錯了靶子”。

《金融時報》表示,歐盟重點瞄準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三家擁有最先進製程工藝的半導體企業,希望打造一個能和美國競爭的“半導體生態圈”。孫成昊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盟缺乏半導體領域的關鍵技術,需要吸引尖端企業入駐對其進行投資。歐盟一直在推動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這類半導體行業製造商在歐洲建立尖端芯片工廠,生產最新一代芯片。然而,目前除了英特爾之外,其他企業對此並不熱情。

“從設計、生產、組裝、測試和封裝,芯片製造包括1000多個步驟,使用約300種材料,包括硅片、氣體和化學品,”Tech Monitor網站引述歐洲議會研究服務機構研究人員的說法稱,大型半導體生產商依賴全球多達1.6萬家供應商。一條供應鏈在到達最終用戶之前,需要跨界70次。因此,重新奪回全球芯片市場主導地位對歐洲來說不太可能。

對中國意味着什麼

孫成昊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盟出臺芯片法案,尋求科技領域的“戰略自主”,對中國來說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歐盟尋求“戰略自主”有助於保持歐盟對華政策的獨立性,推動其真正獨立自主發展對華關係與合作。

顧文軍則提到,在半導體領域,歐洲與中國有很大的互補性,如果兩者能進一步合作,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他表示,歐洲缺乏半導體的市場,主要經濟體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勢必會帶來芯片的過剩,而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對所有國家的企業都具備吸引力。

顧文軍表示,以荷蘭阿斯麥(ASML)光刻機爲例,中國就是其第三大市場,並且較長時間內中國仍然大量需要阿斯麥的光刻機。同時,對於歐洲三大半導體公司(意法半導體、恩智浦和英飛凌)而言,中國都是他們重要的市場,而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已經成爲這些歐洲半導體公司的業績保證。

《環球時報》記者統計發現,中國市場佔意法半導體總營收的30%,佔恩智浦總營收約爲37.8%,佔英飛凌的38%。同時,英飛凌在無錫、恩智浦在天津均設有工廠。

孫成昊也提醒,歐盟“戰略自主”範圍的擴大可能導致對華經濟依賴程度削弱,以及對華政策的“安全化”和保護主義傾向,對中歐合作構成一定挑戰,中國對此也應做好充分準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