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晨光

12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在廣州召開的國際金融論壇(IFF)2022年全球年會上指出,世界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三年的疫情衝擊使食品和能源等各種物資的價格大幅上漲,並導致各國財政政策收緊。

格奧爾基耶娃認爲,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增長放緩。預測2023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爲2.7%,但實際增長率有25%的概率會低於2%2023年,預計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國家將陷入經濟衰退。亞太地區的情況相對較好,但確實也面臨諸多不利因素的挑戰。

“首先,由於很多國家會繼續通過上調利率來對抗通脹,財政政策會繼續收緊。同時,高利率將導致整個亞洲的收益率上升、貨幣貶值。其次,俄烏衝突嚴重衝擊了全球能源和糧食市場,直接影響歐洲經濟增長,也使歐洲對亞洲進口需求減弱。第三,持續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房地產危機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她說道。

格奧爾基耶娃認爲,全球碎片化趨勢使世界前景更加不明朗,還將直接衝擊亞洲開放的、依賴貿易的經濟模式。她指出,對大多數國家來說,降低通脹將是重中之重。中國整體通脹水平不高,這給寬鬆的貨幣政策留出了發揮空間。政府通過財政政策支持困難家庭、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會刺激消費,推動經濟增長。適時調整疫情防控政策以減輕其對經濟的影響將是保障及平衡經濟復甦的關鍵。

格奧爾基耶娃坦言,全球需要採取行動共同應對挑戰,只有合作才能實現共贏,像中國這樣的經濟強國應發揮主導作用。

她建議,首先需要解決糧食不安全問題。“在過去幾年中,糧食不安全的風險急劇增加。今天,超過8億人沒有足夠的食物。解決糧食不安全問題需要國際合作。此外需要設立糧食專項資金和優惠貸款,並消除糧食和化肥的貿易壁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設立的‘糧食衝擊窗口’也是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努力之一。”

第二,要採取行動降低債務危機風險。她指出,二十國集團的“債務處理共同框架”在乍得和贊比亞取得了進展,但債務處理須更快、更可預測。

第三,通過減少全球碳排放和增強應對氣候衝擊的韌性,加大共同應對氣候危機的力度。在全球範圍內擴大氣候行動的融資規模,且公共機構要參與私有資本的運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設立的“韌性與可持續性信託”,旨在向脆弱國家提供長期融資,主要目標是爲激勵私營部門大規模增加融資開闢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格奧爾基耶娃特別強調,需要積極對話以抵制碎片化。“世界各國政策制定者應開展建設性對話,包括參加多邊論壇,這對避免出現最激烈、最有害的碎片化局面至關重要。任何人都無法單獨應對這些挑戰,但通過合作,我們可以推動構建更可持續、更具包容性、最終讓所有人受益的未來。”她坦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