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2日報道 臺灣聯合新聞網11月28日刊發臺灣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的文章稱,根據最新統計,截至10月底,今年全臺稅收實徵淨額爲28261億元新臺幣(1元新臺幣約合0.23元人民幣——本網注),此一數字,爲全年預算數27243億元的103.7%;這意味着,雖然還有11、12兩個月的稅收尚未進賬,稅收已經超徵1018億元。

文章稱,若以去年11、12兩個月實徵淨額(分別爲2527億元與1641億元)估算,今年全臺稅收實徵淨額將達32429億元,不僅輕鬆躍過3萬億元的門檻,超徵金額更高達5186億元!

文章稱,以2023年總預算案所編列的歲出數字作爲量尺,5186億元的超徵,規模猶勝於按政事別歲出分類的第二大項——教育文化科學支出(4962億元),約相當於41個“中山科學研究院”預算(126億元)。

文章稱,只論其事,稅收的超徵並無違條舞法之虞;但若迴歸稅收預測的源頭,持續性超徵意味着臺當局的數字管理失靈。

預算是當局爲完成施政目標的財務計劃。預算之編列,爲了考慮財源,有賴稅收估計。基於財政穩健,稅收預估保守,可避免預算編列歲出無度,無可厚非。但是過度的保守就是人爲操弄;其結果就是正在發生的稅收持續性超徵。

2014年至今,除2020年因疫情初起、略有缺短(223億元)外,稅收連年超徵,累計至今年底,超徵的稅收將達到16221億元。

文章稱,進而論之,持續性超徵的稅收,是未能列入當局年度施政規劃的財源;規模竟然高達四五千億的稅收超徵,意味着預算程序功能不彰、當局施政效率低下。更有甚者,如果持續性的超徵,並非肇因於過度低估的人爲操弄,則更要擔心是否爲稅制的系統性因素使然。如有莫名虛增的稅負,則表示整體稅制有正當性疑慮,租稅正義蒙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