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論壇

12月2日,國際金融論壇(IFF) 2022年全球年會在廣州開幕,開幕大會上各國政要、金融領袖、商界大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世界大變局:共生與重構”的主題展開深入交流,探討新形勢下的全球治理與發展路徑,爲當下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出謀劃策。

2022年全球疫情跌宕反覆,地緣衝突持續不斷,導致通脹高企、能源危機、糧食安全風險加劇、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舊世界秩序正在逐步解體,新全球秩序前路迷茫。面對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和嚴峻挑戰,如何在逆全球化中重塑未來全球戰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如何在世界大變局中重構新的全球競爭、變革與合作?

以國際合作破解共同難題,已經成爲各方廣泛共識。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開幕演講中表示,當前一系列全球性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堅持多邊主義,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營造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環境,培育全球發展的新動能。以綠色低碳爲抓手,加速轉型和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安全、能源、糧食、健康、環境、氣候等多領域協同發展,對於有效應對多重挑戰顯得格外重要。

在當前世界面臨的諸多危機與挑戰中,氣候變化已經從未來的挑戰變成眼前的危機,而且日益嚴峻和緊迫,“在全球氣候變化挑戰面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堅持多邊主義、合作共贏是唯一的選擇。”解振華指出,世界已經迎來以綠色低碳爲特徵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希望各主要國家繼續堅持綠色低碳轉型創新的目標和方向,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增進政治互信,爲國際合作營造良好的外交環境和開放的貿易金融秩序。而中國不論面臨多大困難,都將繼續堅定採取行動,實現應對氣候變化與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

國際金融論壇(IFF)理事、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法國前總理洛朗·法比尤斯同樣在演講中聚焦氣候變化和強調國際合作,他認爲氣候變化需要全球社會共同做出回應。在2009年召開的COP15大會上,發達國家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變化援助資金,即便這樣的承諾加在一起也僅佔全球GDP的0.1%,和實際需求相比只是滄海一粟。   

他因此呼籲,在緊張的國際形勢下擱置分歧,對國際融資體系進行改革,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減排。同時,在全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拿出真正具有一錘定音的決策,不光要有長期減排的承諾,還要有短期可驗證的目標和評估方式。

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認爲,本屆大會的召開正處於國際金融轉折點之際,如果大國和經濟陣營開展對抗,將深刻影響到全球貿易、金融和投資的運營。在數字貨幣加速崛起和使用的背景下,爲了保護全球供應鏈免遭破壞,整個金融界也必須提供不同類型的貨幣機制,從而能夠給重要行業的企業以資金支持,以免其因爲戰爭、制裁、疫情和其他顛覆性的因素受到影響。

國際金融論壇(IFF)理事、絲路國際聯盟(SRIA)聯合主席、新西蘭前總理珍妮·希普利認爲,爲了應對疫情等嚴峻挑戰,許多國家不得不採取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來提振經濟,這使得國際金融環境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顯著的通脹正在發生,從而加劇了貧困和不平等。“我希望本屆年會不光討論地緣政治和發展機遇,同時也要找到一些推手和槓桿,設計一個新的框架,深度理解我們要打造怎樣的未來,幫助我們來克服方方面面的共同挑戰。”

標準人壽安本集團主席、英國政府“一帶一路”前特使範智廉爵士提醒人們,儘管2022年一些短期的經濟政治事件影響重大,但從歷史角度上來講,生存危機是更大的挑戰,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重新配置供應鏈,確保能源和糧食供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政府需要考慮到國際聯盟、多邊主義、國家和私營企業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支持那些能力不足的國家,“全球合作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共同的風險,這需要同頻共振的轉型”。

滙豐集團董事長杜嘉祺強調,不管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確保開放的投融資渠道會讓所有各方都受益。“中國仍然是世界製造中心,中國也是製造業產成品最大的消費國之一,歐美的製造企業和高技術企業越來越多的利潤來自於在中國市場的銷售,而且他們在亞洲的供應鏈中心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這種關係絕不僅僅限於汽車和手機的生產,也包括金融服務。”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首席執行官大衛·施維默表示,可持續發展問題仍然是全球投資者關注的重點,每個國家、政府和企業都必須思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在這方面中國已經做出了表率,中國在全球綠色經濟的份額高達12%,位居全球第二,中國在幫助投資者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在綠色金融領域也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