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文汐,作者王帆   電力運行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根據國家能源局公佈的數據,2021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爲831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爲1023億千瓦時,第二產業用電量爲56131億千瓦時,第三產業用電量爲14231億千瓦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爲11743億千瓦時。

計算可知,第二產業用電量的佔比最高,達到了67.5%,第三產業用電量佔比爲17.1%,居民生活用電佔比則爲14.1%,第一產業用電量則僅爲1.2%。

不難看出,全國第二產業用電量佔據了絕對的比重,而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儘管已經超過了50%,但用電量佔比僅不足20%。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會持續發生變化,從當前的趨勢來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在超過第二產業之後,仍然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而現代社會的第三產業,除了有傳統服務業外,更有金融、諮詢、研究設計等一系列生產性服務業,其重要特徵往往就是能耗較低、附加值較高。

事實上,用電量是衡量能源消費情況的指標之一,也能夠一定程度反映出地區的產業結構特徵。21世紀經濟研究院結合最近發佈的《中國統計年鑑2022》,對全國31個省份的用電情況進行了盤點梳理,並重點關注各地的單位用電量支撐的GDP情況。總體而言,各地的用電效率,除了較多受到一二三產比重的影響之外,更受到產業內部結構的影響,尤其是工業,越是工業轉型升級走得更靠前的地區,單位用電量支撐的GDP就越高,這也代表了綠色低碳轉型趨勢下一個新的競爭方向。

2021年31省份用電量情況

廣東、山東、江蘇全社會用電量最高

電力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行業,用電量則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一般而言,一個地區的用電量受到經濟發展程度、產業結構、天氣特徵、人口總量等因素的影響,一方面,隨着經濟發展,經濟體量增加,消費水平提升,電氣化程度提高,用電量將出現增長趨勢;但另一方面,隨着地區產業結構優化,高電耗產業退出、減少,低電耗產業增加,用電量有可能出現一定的下降趨勢。

2021年,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同時也是用電量居於首位的省份,全社會用電量達到了7867億千瓦時。

據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披露的數據,2021年,佔廣東工業用電量超八成的製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2.23%,發揮了“穩定器”作用。從製造業大類看,高技術及裝備製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超14%,增速高於全省製造業水平。從兩年平均增速看,增速較快的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金屬製品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汽車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用電量的情況也反映出,廣東的產業升級在持續推進。

與全國省份GDP排名略有不同的是,用電量排在第二名的省份爲山東,達到了7383億千瓦時,超過了江蘇的7101億千瓦時。事實上,2020年,山東的全社會用電量甚至略高於廣東,位居各省份之首。

如前所述,第二產業爲耗電大戶。山東被稱作中國第一化工大省,在工業體系中,增加值靠前的爲化工、輕工、冶金、機械等,多爲資源型產業,傳統產能佔工業比重高,

山東省工商聯發佈的《2021年山東100強民營企業分析報告》顯示,山東100強民營企業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持續穩居第一名,建築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企業數量穩步增加,位於榜單前列的山東魏橋創業集團、南山集團、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日照鋼鐵控股集團、利華益集團等,均在上述行業之列,對能源、電力的依賴性可見一斑。相比之下,廣東、江蘇的第一大行業均爲計算機通信製造業。

在中國的“雙碳”目標下,地區實現碳減排的一個核心途徑便是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工業領域中,一方面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節能增效,另外一方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加速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升級與退出。

此外,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隨着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量的迅速增長,以及綠電交易的發展等,未來在用電量的相關統計中,可以逐步探索引入用電類型的相關指標,譬如綠電佔據的比例,以更精確地算好經濟賬、減排賬。

北京上海湖南每度電支撐的GDP最高

從單位用電量支撐GDP這個衡量指標看,31個省份中,北京、上海、湖南、重慶、西藏和湖北的表現最爲優異。

通俗理解,北京1度電支撐了大約33元的GDP(即單位用電量GDP值,表示單位用電量支撐的GDP產值)。2021年,北京的三產比重已經達到了81.7%,而二產的比重僅爲18.0%,並且伴隨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大量一般製造和污染企業退出,高能耗產業已經大幅減少。

上海2021年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高於北京,達到了26.5%,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爲73.3%。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第二產業的佔比並不算高,但上海2021年的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了萬億元大關,達到1.07萬億元,即上海仍有不小體量的工業。在這個前提下,上海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單位用電量產出。

這主要得益於上海先進的產業結構。當前,上海已經形成了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生物醫藥製造業、成套設備製造業、精品鋼材製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六大重點工業行業。其中,2021年,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總規模超1.2萬億元,同比增長超18%。

在京滬之外,湖南從衆多省份中脫穎而出,單位用電量支撐的GDP達到了21.37元/千瓦時,位居31個省區市第三位。

2021年,湖南三產及城鄉居民用電量分別爲21.50億、1136.84億、419.89億、576.30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分別爲1%、52.8%、19.5%和26.7%。與全國相比,湖南的城鄉居民用電量佔比顯著偏高,在全國各省份中也處於較高水平,這或許與當地夏冬兩季的製冷、採暖需求較高有關。

湖南省氣象局發佈的2021年湖南省十大天氣氣候事件顯示,2021年全省年平均氣溫18.7℃,爲百年來歷史最高,年內天氣氣候複雜多變,降水時空分佈不均,氣溫階段性起伏劇烈,強降雨、高溫、乾旱、寒潮、低溫雨雪冰凍等災害性天氣頻發。受天氣、電力需求快速增長等因素的影響,2020年末和2021年,湖南均採取過限電措施。

而湖南的第二產業用電量佔比相對較低,這也是長期存在的現象。湖南省統計局曾在幾年前的一份分析中將中部六省的工業用電量作對比,提出湖南工業用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始終居中部六省末位,經濟活力欠佳。

當然也需要看到湖南單位用電量支撐較高的GDP背後的積極意義,即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十二五”期間的一份數據爲例,湖南五年間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降低46.2%,超額完成五年累計下降18%的節能目標任務。

整體而言,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當前,在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下,中國的電力也正在朝着綠色低碳的方向轉型。在轉型過程中,電力可靠供應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各省需要平衡好綠色轉型與經濟穩定運行之間的關係,這既事關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同時更有賴於產業持續朝着更加高能效的方向調整升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