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編輯餘洋洋

訪談 | 周倩、周有輝、鄭燦城

來源:36氪

近半年時間過去,明年就要從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畢業的張鋒還是沒等來華爲海思半導體部門的校招Offer。

張鋒一早從今年6月就開始準備校招。從他最想去的華爲海思,到互聯網大廠字節跳動,新能源車企蔚來、比亞迪,再到海思之外的中芯國際、長鑫存儲等一衆半導體公司,他都有投遞。

但變數彷彿就從最心儀的華爲海思Offer遲遲沒有等到開始,幾個月過去,一波海投之下,張鋒手頭的Offer數量還不到5家。

在今年的千萬秋招大軍中,張鋒已是極佔優勢的那類。

由於專業方向與半導體行業適配度較高,不少公司願意重金招聘相關人才。海思在往年更是7、8月份就已經大量下Offer,“全系打包招聘,人均75萬年薪,很多師兄師姐8月前後就提前結束了秋招。”他如是描述海思往年的秋招盛況。

今年就沒這麼順利了。從6月底完成海思的第一輪面試,四輪面試過後直到9月底個人資料提交審批,張鋒再沒收到來自海思的任何消息。多方打聽後,張鋒得知自己的錄用offer在通過海思審批後,卡在了總部管理層。

這在今年十分普遍。一家上市科技公司高管告訴36氪,隨着管理層對公司增長預期降低,原定的校招名額往往實際完成一半不到,先設置一個極高的學歷門檻卡你,如果學歷也卡不了,就一直拖,最後再給你一個低到難以接受的價格。而這種人事削減,在業務遭受巨大不可抗力的海思身上或許會更加劇烈。

一籌莫展之際,比亞迪成爲第一個向張鋒拋出橄欖枝的公司。從8月26日投遞簡歷到9月16日收到錄用短信,歷時僅半個月,且不亞於芯片和互聯網公司的薪資待遇令他滿意,“感覺就像在逆境之中被人拉了一把。”

今年秋招,以互聯網爲代表的多個行業都在急劇縮減招聘,而比亞迪今年計劃招收 3.5 萬名應屆畢業生,相比去年擴招三倍。

在互聯網行業校招規模最大的2021年,京東招聘了1.5萬人,騰訊僅僅招聘了5000人,比亞迪今年一年的招聘數量,即是互聯網鼎盛之時多個頭部大廠的招聘量總和,這在中國民營企業招聘歷史上都稱得上前所未有。

與張鋒一樣,不少名校應屆生在今年一反對製造業的不看好,將比亞迪作爲首選僱主。據比亞迪官方向媒體確認,今年比亞迪收到了20萬份秋招簡歷,新增員工中的清北畢業生數量超過比亞迪過去二十多年入職的清北畢業生存量。

對於面臨人生第一次職業選擇的應屆生來說,選擇比亞迪,既有互聯網高速增長大門關閉的無奈,也有對新能源行業或許會復刻昔日互聯網輝煌的押注。

最難秋招季的一股暖流

在今年,校招的關鍵節點:金九銀十法則嚴重失靈。

各家企業校招開放時間不再像往年一樣扎堆,而是根據各自情況有所"個性化"調整,早晚不一。不同學校文理工不同專業的同學給到36氪的反饋也是如此。舉例來看,瞄準互聯網方向的同學9月以後再開始可能就已經拿不到offer了,而目標地產行業的同學10月之後秋招纔剛剛開張。

相比較TOP2名校熱門專業畢業的張鋒,上海交通大學某文學類專業畢業的蘇晴今年秋招路更步履維艱。

由於同上一屆畢業的幾位師姐關係密切,蘇晴早早了解到去年秋招的艱難,兩位師姐都沒能如願去往互聯網企業,退而求其次去了地產業和製造業。去年尚且如此,這讓她意識到今年的形勢只會更難。蘇晴不敢再多耽擱,像張鋒一樣,暑假還沒開始便打響了自己秋招長跑的第一槍。

歷時近半年,簡歷投遞範圍覆蓋了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爲代表的泛互聯網行業中80餘家公司,此外還有教育行業猿輔導、OTA平臺攜程、外企寶潔、龍湖地產,以及蔚來、比亞迪等車企。可蘇晴目前手中僅有來自比亞迪的唯一一份offer。

今年,各大互聯網公司的裁員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各家HC均大幅縮減,有的甚至直接未設校招崗位。但代表着高薪、創新與自由的互聯網行業仍是蘇晴的求職首選,懷揣着早投遞可能還有機會的想法,她在7、8月足足用了兩個月時間,將簡歷投遞至上述80多家泛互聯網公司。

收到的筆試數量一隻手就可以數的過來,蘇晴按部就班完成筆試、面試,這其間甚至還參加了有企業組織的AI面試。可後續結果還是如意料之內一樣慘淡,80多份簡歷無所謂進度環節,無一例外都石沉大海。

進入9月份,在互聯網行業一無所獲的蘇晴不得不轉換賽道——像師姐們一樣轉向地產和汽車行業。

蘇晴先關注到去年一位學姐去的龍湖地產。和互聯網相比,地產行業能給到校招生的起薪還要更高些,年薪能達到30萬左右,相比互聯網的非技術性崗位,薪資行情要好。而進入企業校招羣后,蘇晴壓力陡增,高薪背後是更激烈的競爭。羣裏清北甚至藤校等名校的畢業生不在少數,細數下來,這一比例竟然過半。

據學姐提供的信息,去年龍湖地產校招羣裏多是常規985/211高校的同學,校招計劃是10-20人,而今年的HC只有個位數,蘇晴的學校背景雖處於“清北復交”行列,但在今年的企業校招羣裏並不算突出,最後還是沒能逃過簡歷被刷。

9月10日,蘇晴通過校招官網向比亞迪投遞了簡歷,不久後收到HR打來的面試電話,問詢過基本信息後,部門業務面試官很快通過微信和她取得聯繫,在進行了一次不到30分鐘的業務面試後,蘇晴收穫了Offer。

如果說蘇晴的遭遇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專業不涉及企業核心的技術崗位,可一向被視爲“香餑餑”的計算機專業應屆生,今年秋招態勢也並不明朗。

艾雯本碩專業均爲計算機類。在今年暑假爭取到了在騰訊WXG(微信事業羣)的實習機會後,她早早準備租房事宜,奔着轉正而去。

但進入暑假實習期後,艾雯迎來晴天霹靂:今年整個微信事業羣不參與秋招,自己所在的組還有被裁掉的老員工。實習轉正的機會徹底破滅。

正式開始秋招後,艾雯將簡歷先後投遞至國內聲名最顯赫的幾家互聯網大廠:BAT、字節、網易還有大疆。而第一步就被極個別幾家發來的筆試難倒了,技術崗的筆試題型爲代碼考覈,其中幾家多是hard題型。

互聯網求職無果後,一次刷小紅書時艾雯注意到比亞迪,在9月26日投出了自己的一份簡歷,11月10日收到比亞迪的第一個電話,經過兩輪電話面試,11月底艾雯收到比亞迪錄用offer。

一位清華大學工科類專業博士生,也在社交平臺上記錄了自己的秋招歷程:“面試掛、機考掛、兩投兩次簡歷掛,崗位消失……”種種難以想象的魔幻秋招經歷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好在看到有同學在求職羣裏轉發的比亞迪相關消息,試着投遞後,過了兩三週收穫秋招的第一個offer,“這個寒氣逼人的秋招季終於有了一絲暖意”。

談到比亞迪高效到甚至有些草率的面試和Offer發放流程,多位應屆畢業生告訴36氪,剛開始投遞時更多是疑惑,對比之下比亞迪給到的薪資不是最滿意的,也會對大量招人有顧慮,擔心之後被裁。到了秋招中期,發現形勢變了,嚴峻到只要有公司願意錄用自己就行,比亞迪算是很不錯的僱主;而到了秋招後期,已經沒機會可供自己篩選,多家對比之後,還是覺得比亞迪的Offer性價比更高。 

在以互聯網爲首的各行業中多家企業屢屢碰壁後,“點擊即送”的比亞迪成爲應屆生們紛紛主動擴散傳遞的“救命稻草”。但去比亞迪是一個好選擇嗎?

去互聯網還是製造業?時代交叉路口的抉擇

來自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母校——中南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的郭宇,因爲校友企業的緣故,更多地接觸到比亞迪的校招宣傳內容,跟隨課題組其他同學,把第一份簡歷投給了比亞迪。不同於清華化學院張鋒和上交大文學系蘇晴,郭宇的秋招在8月29日秋季學期開學第一天才遲遲開啓。

如果說剛開始的投遞帶着些許盲目,在投完綜合對比工作內容、工作強度、薪資待遇以及企業發展後,郭宇更加堅定地選擇了比亞迪。

郭宇簽約的是比亞迪11事業部,主要承擔整車四大工藝:衝壓、焊裝、塗裝、總裝和油箱產品等生產任務,是整車生產中關鍵的後置環節之一。儘管薪資待遇水平談不上特別理想,郭宇告訴36氪“在比亞迪待遇和崗位部門關聯不大,校招生是根據學歷、學校和專業水平等統一定價。”

此前多個網絡平臺流傳的一份比亞迪校招薪資登記表也印證了郭宇的說法。應屆生薪資被分爲4檔21類,這4檔包括雙非、211院校、985院校及C9院校,每檔按照本科、本科F專業、碩士、碩士F專業等進一步細分,普通本科年基本工資爲9萬元左右,最高的985博士年薪可達35萬元以上。

在小紅書、知乎等平臺上,不少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同學透露,和往年相比,比亞迪給C9院校的特殊待遇也使得今年這兩所高校相關F類專業,近一半同學簽了比亞迪。

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學院的董青在校招後也拿到了比亞迪的offer,董青表示自己比較滿意:“今年待遇確實還可以,一年總包大概有31萬左右,和去年簽了OPPO對應總包有34萬/36萬的學長學姐們相比,薪資差別並不是很大。”

郭宇也在比對之中,放棄了來之不易的美團offer,儘管待遇要比比亞迪高出10%左右。

根據郭宇等同學的經歷,以美團爲例,互聯網公司的招聘流程基本是筆試+三次面試,整個過程花費時間較長,且各家的筆試題目難度較高。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專業博士生透露華爲的筆試題綜合了幾個專業的課程,非技術崗的面試問題也稍顯“刁鑽”。

一家長視頻平臺的校招則像在面試社招生,面試問題包括“你手裏有多少KOL資源?社區運營中將會採取怎樣的策略來減輕用戶戾氣?內容商業化價值可以如何提升?”這些問題對於尚未走出校園的蘇晴而言,顯然超綱了。

在面試題難度增加之外,面試官也有些變化。據文科出身的蘇晴透露,她在面試產品運營、品牌宣傳等崗位時,多家HR不但不主動發問,面無表情,甚至還在自我介紹之後就結束,明顯態度消極。還有的公司要求自己用一週時間做品牌方案,蘇晴認爲這很難不讓人懷疑有割應屆生韭菜,剽竊方案之嫌。

比亞迪的流程就簡單得多,多位參與線上面試的同學告訴36氪,基本上在接到一兩個電話詢問基本情況以及專業信息後,就收到了offer。沒有高強度的筆試,沒有超過兩輪的面試。

事實上,這些選擇變化的背後也是時代交叉路口的抉擇縮影。

郭宇坦言自己放棄美團選擇比亞迪的真實原因有,一方面由於美團提供的是職能類崗位,對日後個人技術經驗的積累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他判斷在當下實體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勢頭下,尤其像比亞迪這樣站在風口上的新能源車企,發展潛力更大,自己的學習進階過程也會更充實。

董青對於互聯網體系也有同樣的預判,非計算機科班出身的自己,算法能力較弱,在實習投遞時就已經略微喫力了。如果很努力的捲進互聯網,卻無法進入核心的研發崗位,意義並不大。最壞的預期是,裁員風波來襲時,自己可能就是最先倒下的那一批。

而除了郭宇這樣主動出擊的同學,更多的則是像蘇晴、董青這樣中途被迫更換賽道選擇比亞迪,另外還有一部分像艾雯一樣,幾乎是被秋招推着選擇比亞迪。

艾雯明顯更被動些,他表示自己選擇比亞迪是沒得選了。第一任務還是先找到一份差不多的工作,過幾年經濟環境轉好後可以再跳槽。

不管出於何種原因,先拿offer,之後再等待時機跳槽也是很多同學不約而同的共識。很明顯,大擴招的比亞迪承接了這個共識。

急速擴招的迪王,層出不窮的招聘亂象

“一個電話下offer”、“業務人員充當HR”、“崗位和專業不對口”等狀況頻發。大幅擴招背後,點擊就送、流程混亂,是應屆生們對比亞迪校招的集體印象。

安徽一所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告訴36氪,自己是通過公衆號聯繫到比亞迪HR並投遞了生產管理計劃專員這一崗位,儘管對這一招聘渠道充滿困惑,還是接受了比亞迪很快打來的電話面試。“對面傳來的HR聲音明顯很疲憊,不到10分鐘時間內,匆匆問過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家庭、職業規劃等後,面試就結束了。”HR表示之後還會有第二輪業務面試,但5天后他就收到了錄用短信。

上海交大文科專業的蘇晴最終拿到的Offer則與自己起初投遞的完全不同,她投遞的是營銷類崗位,最終錄用她的是產品技術規劃研究院下屬的智能駕駛部門,崗位亦是智能駕駛產品崗。談到自己專業與崗位不匹配的顧慮,面試官告訴蘇晴,“團隊願意給年輕人成長空間,聰明肯學習最重要。”甚至自己接到的第一通面試電話也不是HR打來的,而是由一位臨時幫忙的業務人員對接。

更荒誕的是,清華化學院博士張鋒不僅專業所學和光伏業務相差甚遠,他直言自己“一點兒都不懂光伏”;而且在對方HR幫忙修改簡歷出錯內容的情況下仍被錄取。即使他自己都覺得錄取無望,以至於在外出喫飯收到offer時感覺很懵。

足以見得,對於人才,比亞迪是渴求的。渴求到投遞簡歷時不區分部門崗位,聽線上線下宣講時可以自己挑部門。

張鋒身邊就有同學存在未選擇部門被某些事業部撈簡歷的情況,“我周圍還有同學已經拿到了offer,但陸續還有不同的事業部打來電話要求面試。比如有同學沒有預約時間就收到面試電話,這個時候如果因爲實驗或者上課沒有接到,就要等下一個事業部來撈。” 張鋒形容,“ 這就像菜市場招工,粗淺但快速。”

“池子裏有很多魚,這個部門不滿意,還會有下一個部門繼續挑”——多位應屆生談到比亞迪秋招流程時總結道。秋招進行到後期,“池子裏的魚已經多到擠不下了”,一名比亞迪招聘工作人員告訴36氪,“八月之後雙非碩簡歷基本都直接掛,人太多了,選擇太多了。”

慌亂也往往是高速增長的產物,只要能保證效率,細節或許都可以忽略。特別是比亞迪的銷量不斷創新高下,也騰不出多一隻手抓細節。

具體來看,11月16日,比亞迪汽車宣佈第300萬輛新能源車正式下線,比亞迪也成爲繼特斯拉後全球第二家突破300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企業。從200萬輛到300萬輛,比亞迪只用了半年時間,而前面兩個百萬銷量突破,比亞迪分別用了13年和1年。

今年1-10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140.29萬輛,同比增長158.52%,10月單月銷量就達到21.78萬輛,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而就在今年二季度,比亞迪還反超特斯拉成爲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

銷量逆勢高速增長,使得比亞迪需要短期內補充大量人力來保證後方研發生產等任務。規模效應帶來的利潤增長,則使得原本作爲利潤微薄製造業公司的比亞迪,有了更充裕的資金投入到中長期研發。

據36氪瞭解,比亞迪共有四大產業羣:汽車、電池、IT、雲軌,在這之下共有近20個事業部。今年,比亞迪還新成立了新材料事業部,用來研究光伏、高分子、半導體等前沿技術,對標華爲的2012實驗室(負責華爲前瞻性技術的預研和開發)。

剛剛成立的新材料事業部正是此次秋招大幅擴招的部門,張鋒告訴36氪,包括自己在內的周圍不少同學都被新材料事業部“打撈”過,但這個剛起步的事業部,旗下許多業務部門往往只有幾名員工,有的部門甚至連領導都沒有,導致他們不敢冒然前往。

年輕人在迪廠,一種完全不同於互聯網的職業生涯 

一反互聯網的“996”常態,比亞迪的“855”在很多人看來,是十分誘人的條件之一。

不加班是吸引劉萌下定決心從字節跳動跳槽到比亞迪的首要原因。“之前公司太捲了,在比亞迪還挺輕鬆的,工作強度不及字節的三分之一,除了工資偏低一點。” 劉萌感慨道。

不像校招,社招的情況往往更加複雜,尤其薪資水平與個人過往工作經歷和技術能力直接掛鉤,更加個性化。劉萌也認爲外界對比亞迪評價差的主要原因便是工資水平普遍較低,儘管這兩年有所漲幅,但還是沒法跟互聯網比。

“很國企”也是比亞迪的顯著特徵之一。如比亞迪有着近乎苛刻的打卡制度,與個人績效直接掛鉤。一天需要打三次卡,一個月內第二次忘記打卡就要扣績效,一次0.5個百分點。剛開始劉萌很不習慣這種打卡節奏,經常忘記。後來她和大家學到了一招,同事們都設置三個鬧鐘來提醒自己打卡。

工作時間安排上,劉萌享受一天八小時不加班,相比較互聯網動輒深夜10點後的下班時間,基本上6點半左右辦公室的工位就全部空了。但也苦於中午只有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喫飯夠快的話或許可以短暫休息20分鐘。

員工們也都只有工位的臺式電腦,公司沒有發放可以隨時攜帶的筆記本電腦,下班就是下班,不會要求回家繼續辦公,另外像劉萌這樣涉及研發層面的工作內容,都有着嚴格的保密制度。

比亞迪的工作節奏相比互聯網公司也很慢。劉萌舉例,之前自己申請電腦裝軟件就花費了一週多時間,而在互聯網公司這類調整往往一上午就能搞定。在比亞迪,裝軟件都要走流程申請,由專門的同事負責安裝,甚至細微到谷歌瀏覽器版本升級。

在“鬆弛感”十足的比亞迪,劉萌感覺身邊的同事們都很穩定,這與互聯網的“35歲危機”完全不同。待了十幾年的老員工比比皆是,大家該結婚結婚,該生娃生娃,包括孕齡內的女性員工也從沒有過因懷孕產生的被裁危機。

據36氪瞭解,比亞迪員工職級共分A級到I級9個級別,本科入職爲F級,研究生是E級。中南大學碩士生郭宇表示,根據學歷劃分等級也說明了晉升規則的明確,大家各憑本事爭取也很公平。

不加班、節奏舒緩、晉升壓力小……比亞迪的這些特質使得不少校招及社招人員爲其打上“性價比高”的標籤,但居安思危,劉萌認爲,和互聯網的“卷”相比,比亞迪的“穩”可能意味着技術追趕低效和落後。

不少應屆生對於比亞迪在深圳辦公位置也有所顧慮,地處偏遠的外圍區域,離市中心福田、南山很遠,對剛剛走出校園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生活可能會比較單一。

多位受訪者告訴36氪,對於已經進入比亞迪的,好像是在和未來做一個賭注;沒有進入的,也不想錯過比亞迪這趟快車。即使如耶魯大學統計學專業的碩士艾琳,也不得不感嘆“在時代浪潮面前,個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1994年,比亞迪伴隨改革開放和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腳步誕生,冶金專業、研究電池出身的創始人王傳福素來信奉“技術爲王,創新爲本”,但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比亞迪更像一家傳統制造業企業,用得上前沿技術人才的地方屈指可數。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變數。過去兩年,混動系統、磷酸鐵鋰電池等技術儲備帶動比亞迪汽車銷量迎來一輪高速增長,比亞迪對人才的需求也因此改變。一位接近比亞迪高層的人士對36氪表示,比亞迪從2017年纔開始陸續從德爾福、博世等供應商招募關鍵研發人才,幫助比亞迪短時間內將混動技術產品化、市場化。

錯過了互聯網十年造富浪潮的年輕人們,試圖把對高速增長與財富自由的渴望,押注在如今急速擴招、業務飛速發展的比亞迪身上。

(張鋒、蘇晴、艾雯、董青、郭宇、劉萌、艾琳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