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孟林    每經編輯 高涵    

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爲到訪的馬克龍夫婦舉辦了隆重的晚宴,蘋果CEO庫克等企業家代表和好萊塢名人作陪,將馬克龍的三天訪問推向高潮。

此次法國總統馬克龍之行是拜登上臺後首次迎來的外國元首國事訪問。雙方重申了兩國深厚的盟友關係,表達了俄烏衝突上的對外政策團結。但在一片祥和之外,馬克龍也不憚公開表達對美國的批評,特別是《通脹削減法案》對歐洲企業的傷害,直言補貼政策可能“導致西方的分裂”。

今年8月,拜登簽署了總價值約7500億美元的《通脹削減法案》。其中,法案稱將提供高達3690億美元補貼,以支持電動汽車、關鍵礦物、清潔能源及發電設施的生產和投資,但是大多數優惠政策只有美國本土企業或在北美地區生產和銷售的企業才能享受到。

據央視新聞援引德媒報道,法德兩國領導人認爲,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計劃向在美企業提供大量補貼,將構成不公平競爭,是“貿易保護主義”,歐盟不應置之不理。

離《通脹削減法案》2023年開年正式生效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歐美之間能否有效管控分歧,避免惡性循環的貿易戰?留給雙方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歐洲不滿,拜登稱願“微調”法案,專家:歐盟可通過WTO上訴

今年3月,瑞典電池巨頭Northvolt宣佈,將投資40億歐元,在德國北部的海德市修建一座大型鋰離子電池工廠。德國是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而其龐大的汽車產業正在加速向電動車轉型,Northvolt的這一決定可謂是順理成章。

然而,美國8月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讓Northvolt改變了主意。CEO彼得·卡爾森(Peter Carlsson)算了一筆賬,發現在該法案的補貼政策下,Northvolt在美國建廠可以拿到高達8億歐元的政府補助,這差不多是德國政府補貼的4倍,更不用提美國的能源價格也要便宜得多。

“到這樣的節點上,我們可能要優先考慮在美國擴產的事宜,”卡爾森表示,公司正在考慮推遲德國工廠的計劃。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高昂的能源價格已經讓歐洲工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不少代表性企業開始轉移產能至能源價格便宜且穩定的美國。與此同時,美國一邊向歐洲出口高價天然氣,一邊又頒佈產業補貼政策排擠歐洲競爭對手,無疑讓歐盟產生了被盟友“背後捅刀”的憤慨。

在歐洲對美國的不滿情緒日益公開化之際,馬克龍於11月29日抵達美國,開展了爲期3天的國事訪問,補貼法案正是重要議題之一。然而,拜登在和馬克龍詳細討論之後,僅僅表示考慮對法案進行“微調”,且美國並不打算就此向盟友“道歉”。

“(法案)從來沒有想過要把與我們合作的人排除在外,”拜登在和馬克龍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但“美國不會道歉”。拜登表示,可以通過一些政策微調,讓“歐洲國家更容易參與進來”。但具體如何調整政策仍不清楚。

拜登(右)在和馬克龍舉行聯合新聞發佈會 圖片來源:美聯社

據法國媒體報道,馬克龍希望在此次訪問中,能讓歐盟獲得和加拿大和墨西哥類似的豁免地位。《通脹削減法案》的補貼一開始將同屬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加墨兩國排除在外,但後來又重新納入。

諮詢公司歐亞集團的美國專家Clayton Allen認爲,要向歐盟提供類似加墨的例外地位,需要重新立法才能實現,拜登本人的騰挪空間很有限。然而,由於美國中期選舉剛完,無論是當前僅剩一個月時間的“跛腳鴨”國會,還是共和黨掌控衆議院的下一屆國會,都沒有動力去推動新立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WTO研究專家劉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歐盟手上還有一個選項,就是通過WTO進行上訴。“美國的政策肯定違反了WTO的貿易規則,特別是國民待遇原則,因爲他將國內產品和進口產品進行了區別對待。” 

然而,WTO機制的效力如何存在疑問。WTO的爭端解決機制通常需要數年才能處理完一起爭端。即使歐洲贏了,美國也可將結果上訴至WTO的上訴機構,由於上訴機構因法官任命問題已經陷入癱瘓,這意味着WTO的決定無法實質性地約束美國。

對話不利,歐洲方面也早有兩手準備。在訪問美國之前,馬克龍就提出過“購買歐洲”(Buy European)的倡議,希望以類似美國的方式補貼歐洲企業,展示強硬姿態。歐盟內部尚未取得一致意見,有擔憂的聲音認爲,這可能導致美歐陷入新一輪貿易戰。此前雙方就曾因空客和波音的補貼問題而陷入了近二十年的糾紛。

劉斌告訴每經記者,歐盟最終可能一方面補貼自己的企業,一方面在WTO提起上訴。在補貼歐洲本土企業時,可能會以環保和國家安全等WTO允許的例外情況來規避潛在的爭議。“雙方由於需要共同應對俄烏衝突,因此在貿易問題發生嚴重衝突的可能性比較低,但無論如何,補貼政策將違反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原理,最終導致全球生產分工效率的下降。”

除馬克龍的國事訪問外,歐美雙方還通過名爲“貿易與技術委員會”的對話機制就補貼政策展開了數次商談。但歐洲方面的反饋是,美國並沒有對歐洲的憂慮有貼切感受,反而在不斷強調歐洲企業在美國的機會。

下一次“貿易與技術委員會”峯會對話將在12月5日於美國馬里蘭大學開啓,但歐洲方面對會談結果已經相當悲觀。 12月1日,歐盟高級官員、內部市場委員蒂埃裏·布雷頓宣佈退出峯會,因爲會議安排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討論歐洲的主要關切,《通脹削減法案》從議程之一變成了45分鐘的午餐對談。

製造業大規模流向美國,歐洲“很受傷”,德法:必將全力保衛歐洲經濟

上述Northvolt的情況頗能代表歐洲企業面臨的抉擇。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歐洲能源價格飆漲,不少歐洲企業已經將目光轉向了能源價格更爲穩定和便宜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出臺後,美國以高額補貼鼓勵本土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產業鏈的發展,歐洲企業想要獲得補貼就必須轉移生產線。多重因素夾擊下,不少專家發出歐洲可能面臨新一波“去工業化”浪潮的警告。

這種擔憂讓歐盟對美國的觀感越發負面。“事實是,如果你清醒地看待這個問題,會發現從衝突中獲益最多的就是美國,因爲他們高價出口了更多天然氣,還出售了更多武器,”一名歐洲高層官員對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抱怨道。數據顯示,美國已經成爲歐洲主要的天然氣進口替代來源,但歐洲支付的價格是美國本土的四倍。

《通脹削減法案》出臺後,這種“遭背刺”的感覺被推向新高度,因爲美國製定政策時,對歐洲盟友的衝擊並不在考慮之列。

“美國追求的國內政策是一種保護主義,對自己的盟友形成了歧視,令人遺憾,”歐洲議會負責跨大西洋關係的議員Tonino Picula表示。另一名歐盟外交人士則更加直言不諱:“《通脹削減法案》改變了一切。美國到底還是不是我們的盟友?”他對Politico表示。

8月份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其實質內容與通脹關係不大,實際上是拜登政府希望以高達3700億美元的補貼和稅收減免,推動美國電動汽車、清潔能源等領域的發展。

該法案處處體現出偏袒本土企業、促進製造業迴流美國的意圖。以電動汽車的500億美元補貼爲例,中低收入階層要想獲得最高7500美元的購車補貼,購買的電動汽車必須要在美國本土製造。補貼條件甚至對關鍵礦物原料和電池組件的來源佔比都做出了嚴苛要求。爲了滿足這些要求,車企必須建設美國本土產能,並調整供應鏈的來源。

據法國政府推算,《通脹削減法案》實施以後,法國能吸引到的投資將減少100億歐元,新增就業崗位將減少1萬個。法國的雷諾和斯特蘭蒂斯(包括標誌雪鐵龍在內的汽車集團)雖然不向美國出口電動汽車,但補貼條款會波及法國的零部件供應商。

德國也對美國放出了“狠話”。當地時間11月29日,德國聯邦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表示,歐盟將對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作出“強有力回應”,歐盟也將爲與美國的貿易衝突做好準備,“我們不會讓德國失去工業基地的地位”。

實際上,法德兩國已經在美國補貼問題上達成了統一戰線。11月22日,兩國發布了聯合聲明,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表示,歐洲必須將捍衛自身利益作爲優先事項。如果歐盟與美國之間沒能達成任何“妥協”,法國和德國將竭盡全力保衛歐洲經濟。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1061633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