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田政府上臺後,計劃在今年年內完成對《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三大安保文件的修訂,並圖謀發展進攻性武裝力量、大幅增加防衛費,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變“盾”爲“矛” 日本防衛政策出現“重大轉向”

據日本《朝日新聞》12月1日報道,日本自民、公明兩黨相關人員11月30日圍繞《國家安全保障戰略》3份安保文件的修訂工作召開磋商會議,就擁有打擊敵方導彈發射基地在內的“對敵基地攻擊能力”達成實質性共識。

報道透露,兩黨一致認爲,有必要“借擁有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打消對方發起攻擊的意圖、提高日本的威懾力”。

報道稱,日本自衛隊是否可以行使武力需由政府判斷,所以行使“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必須先由內閣制定基本處置方針,再經由國會批准。將“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稱爲以自衛爲目的的“反擊能力”,是自民黨方面提出的方案,公明黨未對此表示異議。


自從岸田政府宣佈修訂安保文件以來,輿論尤爲關注“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等內容。據悉,日本內閣將於本月通過最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

特約評論員王強指出,這個問題關乎日本防衛政策是否會發生重大轉向。日本如果將擁有“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明確列入安保文件,那麼基於日美安保條約,美軍爲“矛”和自衛隊爲“盾”的傳統防禦分工就發生根本性變化,超越了日本對和平憲法的解釋以及“專守防衛”原則。另一方面,正是美國的鼓勵和默許,刺激了日本在擴軍道路上進一步向前邁進。

發展“對敵基地打擊能力” 日本軍備勢必大幅擴張

《朝日新聞》報道稱,要想不讓攻擊“敵方基地”的行爲成爲違反國際法的“先發打擊”,關鍵在於如何判定“敵人已經着手發動攻擊”,“打擊目標”也是焦點。在當天的磋商中,有自民黨人士認爲這麼做“等於向敵人透露底牌”,所以最終決定關於如何認定“着手”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不會公佈打擊目標。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11月底召開的參議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就擁有“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接受質詢時表示,在必要最小限度內行使武力、專守防衛等原則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先發打擊屬於違反國際法的行爲,是不允許存在的。

在王強看來,岸田文雄所謂的辯解不過是託詞,並不能站住腳。日本如果擁有所謂對敵人基地的進攻能力,意味着必須擁有射程在300公里以外的中遠程打擊能力。日本國防預算草案概要明確提出,要綜合防區外防衛能力與防空反導能力。防區外防衛能力實際上就是導彈遠程打擊能力,是日本本輪擴軍的核心,已遠遠超出防禦概念。


王強注意到,近期日本計劃向美國購買最多約500枚“戰斧”導彈,雙方已展開談判。按照日方設想,這些導彈將專用於岸田政府力爭擁有“對敵基地攻擊能力”。

對此,王強分析指出,日本要發展自己的300公里以外的防區外中遠程打擊能力,除導彈本身之外,需要構建包括天基衛星系統在內的戰略作戰支援體系進行情報保障,而要部署這些中遠程的打擊武器,以日本現有的平臺無法支撐。若參考美軍“戰斧”導彈的發射方式,日本自衛隊勢必需要進一步發展大型水面艦艇、遠程作戰飛機以及陸基導彈的發射裝置,那麼未來“自衛隊”的編制體制相應也需要大幅調整,“不用修改法律,事實上完成了日本自衛隊向軍隊的屬性轉換。”

將中國定位爲安全威脅 日本意欲何爲?

日本新安保文件中關於中國的表述,也成爲日媒報道重點。

《朝日新聞》稱,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中關於地區安全保障面臨的課題部分,將有關中國的內容提前至第一個論述。而日本現行《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相關課題部分的第一個論述對象是朝鮮。

NHK報道稱,美國拜登政府新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中將中國描述爲“需不斷應對的緊迫挑戰”,日本政府需要同美方“協調步伐”,因此把中國明確表述爲對地區安全保障的“挑戰”。

日本政府在9年前制定的現行《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文件中,首先將朝鮮定義爲“嚴重課題”,其次將中國的軍事動向表述爲包含日本在內“國際社會的擔憂事項”。


對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鬍繼平認爲,本次針對中國作出調整的背景是,近年來岸田政府頻頻跟隨美國炒作“中國威脅”,在東海、南海和臺海問題上對中國橫加指責。

如果日本在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中將中國列爲“地區安全挑戰”,意味着它會進一步加強針對中國的軍事能力。目前日本已經基本明確,要在2027年實現防衛預算佔GDP2%的目標,同時明確要將“打擊敵方導彈發射基地”寫入安保文件。此外,日本可能會進一步加強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並與澳大利亞、北約等加強安全合作。

胡繼平說,日本將中國定位爲安全威脅或者安全挑戰,對中日關係的負面衝擊是巨大的。中國可以通過外交和安全等方面來應對,如加強戰略對話,以減少誤判;加強經濟科技領域合作,尋找更多共同利益;加強軍力建設,以進行防範。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舒克詣煊 黃豔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