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作为香港美妆集合店的早期开创者、香港最大的化妆品代理商之一,莎莎国际如今已没了半壁江山。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位于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的莎莎门店发现,该门店在中午长达两个小时内,进店消费者数量仅为个位数。对于顾客稀少的状况,莎莎的导购员直言,“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了”。

大众点评显示,目前北京莎莎门店只剩9家,5家分布在奥特莱斯,其余4家门店分布于世纪金源、熙悦天街、新辰里及龙德广场,多为非核心的社区商场。莎莎门店导购员表示,奥莱门店的价格实际上与别的门店并无差异,“所有门店是同一个系统,对应的折扣也是一样的”。

天眼查显示,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已注册公司中有13家已处于注销状态,例如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朝阳公园路店、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东三环中路北店等。

与此同时,莎莎的内地版图也在加速缩减。从最新的财报中可以看出,截至2022年9月30日,莎莎国际零售店铺总数由原来的234家减少至193家,中国内地门店关闭最多,减少了35家,剩余42家门店。根据莎莎官网显示,截至目前,莎莎全球销售点共182个,中国内地有35个。按此计算,仅两个月时间,内地门店又关闭了7家。

莎莎国际1978年成立于中国香港,于1997年在港交所上市,随后将门店布局从中国香港拓展到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直到2005年,莎莎国际才进入中国内地,在上海开出第一间门店。

香港的化妆品由于没有关税,各连锁店之间的竞争又很激烈,价格要比内地专柜便宜20%-50%,几乎每个去香港的内地游客都会在诸如莎莎这样的化妆品店内大肆采购。然而,进入内地市场后,由于进口税费、运输费用等因素,商品的售价难免会比在港澳高。

清晖智库研究资料显示,莎莎国际在中国香港门店的商品价格比内地平均低40%,而在内地市场,受到关税和商品税的影响,成本一般会增长30%以上。尽管莎莎在价格方面努力争取,也有部分商品做到了内地和香港同价,但总体上还是无法实现在香港的价格模式和折扣力度。

另一方面,作为化妆品零售连锁店,品牌丰富度可以说是莎莎的“软肋”。公开资料显示,香港莎莎有多达400多个品牌,2万多个品种的商品,而内地莎莎的品牌数减少了一半,商品品种也有7000多个。像兰蔻、雅诗兰黛、Dior这样的一线品牌更是由于在内地市场早就有了各自的经销渠道和代理商体系,为保证价格的一致性而不愿进入内地的莎莎门店。

失去了价格和品牌两大核心竞争力,莎莎对于内地女性消费者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门店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莎莎国际发布的最新财报,2022年3月-9月,尽管关闭了内地的亏损门店并降低运营成本,内地亏损导致该集团亏损按年扩大了5.1%至4400万港元。

线下门店发展受挫,莎莎国际在2021年就开始将重心转移到线上渠道,目前有自营官方网站、微信小程序、抖音平台等渠道,但线上与线下渠道的价格却不一样。对此,莎莎的客服表示:“一般情况下小程序的价格会比门店更优惠,但有的产品由于品类税费高或物流难度大、运费成本高,没有门店优惠。”

与此同时,内地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对莎莎的线上市场份额也造成了冲击。记者看到,同样规格的雅顿精华胶囊在莎莎小程序商城售价308元,在天猫国际则为279元。而Sasa莎莎海外旗舰店也缺少海蓝之谜、兰蔻、雅诗兰黛等知名品牌的产品。

线下市场被丝芙兰、万宁、屈臣氏及新兴美妆集合店等品牌分羹,线上则有着各路电商平台、品牌自有电商围剿,加之自身不同地区、不同渠道价格不一的缺陷,留给莎莎国际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莎莎国际式微的背后是化妆品零售连锁店的日子普遍都不好过。

莎莎与卓悦、屈臣氏被合称为“港系三兄弟”。今年9月,卓悦创始人一家三口被申请破产,卓悦控股发出澄清声明表示创始人与集团已无关。然而,营收不断下降的卓悦此前已相继出售商铺、总部以偿还债务,并于6月在港交所停牌。

在内地门店达4000家的屈臣氏的市场表现亦有所下滑,屈臣氏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在中国市场实现营收96.85亿港元,同比下降17%;虽整体仍保持盈利,但上半年录得息税前利润为6.23亿港元,同比下降60%。种种表现似乎都在说明,那套旧的零售业逻辑已经失效。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美妆市场仍蕴涵潜力与前景,包括护肤、彩妆、香水和个人护理在内的美妆市场销售总额从2015年的411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620亿元,2015-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6%。

在这片蓝海中,莎莎还有翻身的空间吗?

奢侈品时尚领域专家张培英指出,莎莎想要获得长期发展,需要做好国际品牌的代理与合作,增强采购能力,同时发展自有品牌,做好产品组合、运营,提高利润率,这也是所有化妆品集合店应该注意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