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作爲香港美妝集合店的早期開創者、香港最大的化妝品代理商之一,莎莎國際如今已沒了半壁江山。

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位於世紀金源購物中心的莎莎門店發現,該門店在中午長達兩個小時內,進店消費者數量僅爲個位數。對於顧客稀少的狀況,莎莎的導購員直言,“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這樣了”。

大衆點評顯示,目前北京莎莎門店只剩9家,5家分佈在奧特萊斯,其餘4家門店分佈於世紀金源、熙悅天街、新辰裏及龍德廣場,多爲非核心的社區商場。莎莎門店導購員表示,奧萊門店的價格實際上與別的門店並無差異,“所有門店是同一個系統,對應的折扣也是一樣的”。

天眼查顯示,莎莎化妝品(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已註冊公司中有13家已處於註銷狀態,例如莎莎化妝品(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朝陽公園路店、莎莎化妝品(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東三環中路北店等。

與此同時,莎莎的內地版圖也在加速縮減。從最新的財報中可以看出,截至2022年9月30日,莎莎國際零售店鋪總數由原來的234家減少至193家,中國內地門店關閉最多,減少了35家,剩餘42家門店。根據莎莎官網顯示,截至目前,莎莎全球銷售點共182個,中國內地有35個。按此計算,僅兩個月時間,內地門店又關閉了7家。

莎莎國際1978年成立於中國香港,於1997年在港交所上市,隨後將門店佈局從中國香港拓展到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直到2005年,莎莎國際才進入中國內地,在上海開出第一間門店。

香港的化妝品由於沒有關稅,各連鎖店之間的競爭又很激烈,價格要比內地專櫃便宜20%-50%,幾乎每個去香港的內地遊客都會在諸如莎莎這樣的化妝品店內大肆採購。然而,進入內地市場後,由於進口稅費、運輸費用等因素,商品的售價難免會比在港澳高。

清暉智庫研究資料顯示,莎莎國際在中國香港門店的商品價格比內地平均低40%,而在內地市場,受到關稅和商品稅的影響,成本一般會增長30%以上。儘管莎莎在價格方面努力爭取,也有部分商品做到了內地和香港同價,但總體上還是無法實現在香港的價格模式和折扣力度。

另一方面,作爲化妝品零售連鎖店,品牌豐富度可以說是莎莎的“軟肋”。公開資料顯示,香港莎莎有多達400多個品牌,2萬多個品種的商品,而內地莎莎的品牌數減少了一半,商品品種也有7000多個。像蘭蔻、雅詩蘭黛、Dior這樣的一線品牌更是由於在內地市場早就有了各自的經銷渠道和代理商體系,爲保證價格的一致性而不願進入內地的莎莎門店。

失去了價格和品牌兩大核心競爭力,莎莎對於內地女性消費者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門店處於虧損狀態。

根據莎莎國際發佈的最新財報,2022年3月-9月,儘管關閉了內地的虧損門店並降低運營成本,內地虧損導致該集團虧損按年擴大了5.1%至4400萬港元。

線下門店發展受挫,莎莎國際在2021年就開始將重心轉移到線上渠道,目前有自營官方網站、微信小程序、抖音平臺等渠道,但線上與線下渠道的價格卻不一樣。對此,莎莎的客服表示:“一般情況下小程序的價格會比門店更優惠,但有的產品由於品類稅費高或物流難度大、運費成本高,沒有門店優惠。”

與此同時,內地跨境電商的迅速發展對莎莎的線上市場份額也造成了衝擊。記者看到,同樣規格的雅頓精華膠囊在莎莎小程序商城售價308元,在天貓國際則爲279元。而Sasa莎莎海外旗艦店也缺少海藍之謎、蘭蔻、雅詩蘭黛等知名品牌的產品。

線下市場被絲芙蘭、萬寧、屈臣氏及新興美妝集合店等品牌分羹,線上則有着各路電商平臺、品牌自有電商圍剿,加之自身不同地區、不同渠道價格不一的缺陷,留給莎莎國際的發展空間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莎莎國際式微的背後是化妝品零售連鎖店的日子普遍都不好過。

莎莎與卓悅、屈臣氏被合稱爲“港系三兄弟”。今年9月,卓悅創始人一家三口被申請破產,卓悅控股發出澄清聲明表示創始人與集團已無關。然而,營收不斷下降的卓悅此前已相繼出售商鋪、總部以償還債務,並於6月在港交所停牌。

在內地門店達4000家的屈臣氏的市場表現亦有所下滑,屈臣氏發佈的2022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在中國市場實現營收96.85億港元,同比下降17%;雖整體仍保持盈利,但上半年錄得息稅前利潤爲6.23億港元,同比下降60%。種種表現似乎都在說明,那套舊的零售業邏輯已經失效。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內地美妝市場仍蘊涵潛力與前景,包括護膚、彩妝、香水和個人護理在內的美妝市場銷售總額從2015年的4110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8620億元,2015-2020年的複合增長率達到16%。

在這片藍海中,莎莎還有翻身的空間嗎?

奢侈品時尚領域專家張培英指出,莎莎想要獲得長期發展,需要做好國際品牌的代理與合作,增強採購能力,同時發展自有品牌,做好產品組合、運營,提高利潤率,這也是所有化妝品集合店應該注意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