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白波

以“世界大變局:共生與重構”爲主題的國際金融論壇(IFF)2022全球年會於12月2日至4日在廣州以線上方式舉行。12月2日晚的“‘二十大’後的中國政策與經濟展望”中,IFF學術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中國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原祕書長張燕生就中共二十大報告進行解讀。他表示,二十大後中國面臨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機遇。未來中國成爲世界第一大市場,中國消費需求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屆時,東亞和東南亞的市場和需求不但能夠支撐本地發展,還會給世界創造新的需求。

張燕生表示,要了解中國經濟,就要掌握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即“三新一高”: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要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並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過去四十年,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工業經濟和外向型經濟,通過參與國際大循環推動改革開放進程。這樣的發展格局正發生變化,未來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中國構建起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而培育國際新優勢。

張燕生表示,中國需要在六個方面進行戰略部署:首先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其次,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第三,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四,實現鄉村振興;第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最後要推動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六個方面重要的戰略部署,構成了二十大把高質量發展作爲首要任務的下一步着力重點。”

如何看待中國式現代化?張燕生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下一步,中國式現代化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非常重要;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爲此中國要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薩繆爾森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推動中國和世界在科技、產業和金融領域的‘掛鉤不脫鉤’‘合作不對抗’‘開放不封閉’,真正實現新型大國關係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二十大後中國經濟的前景備受矚目。張燕生表示,中國經濟在二十大後來到歷史轉折點,中國要跳出歷史週期率,走向現代化,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道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中國還要推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新體制建設和全面深化改革,對下一步發展至關重要。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危與機同生並存。張燕生認爲,中國不僅要推動新的全球化繼續前行,把握數字技術革命的機遇,還要推動區域一體化,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創新、綠色、共同富裕是二十大後中國經濟的三個重要因素,要把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讓技術進步爲綠色發展服務,併爲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做好蛋糕。

這位經濟學家指出,二十大後,中國面臨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重要機遇。研究預測,到2035年,中國消費市場的規模有望接近美國和歐洲。未來中國成爲世界第一大市場,中國的消費需求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頭車,東亞和東南亞的市場和需求不但能夠支撐本地發展,還會給世界創造新的需求。

國際金融論壇(IFF)是非營利、非官方的獨立國際組織,2003年10月由中國、美國、歐盟等G20國家、新興經濟體,以及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相關國際組織領導人共同發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領域高級別常設對話機制和多邊合作機構,被譽爲全球金融領域的“F20(Finance 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