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近日的一紙裁定書,宣告了知名汽車品牌寶沃汽車的復興之路正式破滅。

這個曾自詡與奔馳、寶馬、奧迪比肩的德國汽車品牌,在經歷一次破產後,於2014年借勢資本力量進入中國市場,以期重新煥發品牌活力。然而,在全球汽車產業大變革疊加中國汽車市場日漸成熟的雙重背景下,產品競爭力不足、經營不善的寶沃汽車,最終還是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寶沃汽車的破產,雖令人唏噓卻並不讓業內感到意外。近年來,鈴木、雷諾、Jeep等外資汽車品牌相繼敗走中國市場;華晨、衆泰、力帆等中國汽車品牌陸續破產重組;拜騰、賽麟、綠馳等造車新勢力相繼“折戟”……一個個汽車品牌黯然退場,折射出全球汽車產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現實。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在一次公開演講時預判,未來的競爭會比今天更加激烈。未來5年內,中國市場上的中國品牌,存活下來的可能只有5家。

其實,何止是中國市場,放眼全球汽車市場,這場“不進則退”的淘汰賽已然槍響。在充分認識到挑戰甚至危機的過程中,車企究竟該如何避免成爲下一個“寶沃”,是不容迴避的話題。

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梳理“寶沃們”的發展脈絡,會發現這些汽車品牌不乏共性。它們多依靠市場風口起步,卻沒有持續苦練內功,特別是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力層面缺乏可持續性。當市場風雲變幻,特別是以電動化、智能化爲核心的產業變革大潮來臨後,這些汽車品牌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均不足以支撐其緊跟行業變化,進行及時的戰略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長此以往,被市場淘汰幾乎成爲了必然趨勢。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部分打着造車名義另有企圖的新勢力。以此初衷入局汽車產業,幾乎註定了“走不遠”的命運。

從推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角度看,競爭加劇、優勝劣汰並不殘酷。相反,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行業的“新陳代謝”,倒逼各個汽車品牌夯實自身的技術、產品、營銷等實力。

當前,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的賽道已然清晰,在發展前景一片向好的過程中,全球的汽車品牌也在面臨着包括供應鏈緊張,原材料、半導體等關鍵資源供需失衡的新挑戰,這更加考驗車企的定力、能力和競爭力。

有分析指出,在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正式退出後,新能源汽車市場會掀起新一輪淘汰賽。近期,已有包括比亞迪、埃安等在內的新能源車企宣佈上調產品售價,以應對補貼退坡帶來的衝擊。在緩解短期“陣痛”的同時,這些新能源車企也有必要警醒起來,做好隨時應對新一輪淘汰賽的準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