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李晃 北京报道

兜兜转转近两年时间之后,武汉珈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珈创生物”)IPO再度折戟。深交所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珈创生物近日申请撤回了创业板IPO申报材料。尽管保荐机构安信证券声称此前珈创生物科创板IPO被否的相关事项均已消除,公司符合创业板“三创四新”(即创新、创造、创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但公司核心技术的先进性、依赖性等问题被高度关注。在此次创业板IPO审核问询的400页回复材料中,“核心技术”一词共出现了230余次。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多次致电珈创生物了解公司撤单原因及下一步计划,但公司电话均无人接听。对此,一位国内知名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创业板审核对拟上市公司的‘三创四新’尤为关注,尽管目前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但对于医药公司而言,核心技术先进性、研发投入规模、发明专利、核心产品临床进展等都是重要指标,值得重点关注。一般来说,一家公司在研发投入本就相对低的情况下,还存在较多委外研发,说明该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可能有所欠缺。”

检测技术搭配来源受监管问询

珈创生物成立于2011年4月20日,是一家为生物制品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提供细胞检定、病毒清除工艺验证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实际控制人郑从义原为武汉大学微生物学教授,公司股东、核心技术人员背景涉及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部分核心技术来源于武汉大学;公司还与武汉大学于2020年组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细胞质量检测技术创新中心。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0.68亿元、0.80亿元、1.2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28亿元、0.39亿元、0.66亿元;此外,公司预计2022年实现营收1.60亿元至1.70亿元,同比增长23.64%至31.37%,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77亿元至0.82亿元,同比增长17.28%至24.61%。

随着业绩规模逐年扩大,珈创生物近年来也加快了IPO的脚步,然而其上市之路并不顺利。

2020年12月18日,珈创生物科创板IPO被受理,历经两轮审核问询后于2021年4月29日上会,但其首次A股IPO申请“被否”;2022年6月8日,珈创生物又向创业板递交了上市申请材料并获受理,然而在刚更新完首轮问询回复后,珈创生物却撤回了IPO申请材料,宣告其二度冲A折戟。

珈创生物前次IPO上会为何被否?

珈创生物在回复创业板IPO审核问询时回复称,公司前次申报科创板未通过的主要原因系公司对核心业务先进性的披露和论述不符合科创板的相关要求。公司及本次中介机构经研究判断后认为公司更符合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的板块定位。因此,本次申报公司调整了申报板块,即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除了调整申报板块之外,珈创生物还将保荐机构由此前的华龙证券更换为安信证券,律所、会计所则保持不变。

尽管珈创生物认为其更符合创业板定位,但在创业板首轮审核问询中,深交所针对其创业板定位提出了五大问题,包括“多种检测技术搭配是否均来源自身独有技术”以及“结合上述内容,进一步说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的创新相关情况,公司是否属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等。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之所以关注珈创生物技术是否来源于自身独有技术,原因在于公司称其核心技术一方面系对目前行业普遍使用、广泛公开并高频率使用的通用检测技术的整合升级;另一方面系不断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形成专有技术。

针对深交所在首轮问询中“多种检测技术搭配是否均来源自身独有技术”的质疑,珈创生物回复称,公司以检测准确、高效为核心进行多种检测技术搭配,凭借自身掌握的全面的检测技术,依据检测经验结合各检测技术特点进行组合,弥补单一检测技术在检测结果呈现、检测对象问题溯源等方面的局限,实现技术互补。因此,公司进行技术组合时并非只采用专有技术,同样会采用通用技术,进行多种检测技术搭配并非均来源于专有技术。

独立研发能力受质疑

尽管珈创生物声称其符合三创四新要求、注重技术研发创新,但其自主创新能力一直备受质疑。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上交所在科创板IPO的首轮审核问询中就曾要求珈创生物“结合公司和武汉大学的技术渊源情况、业务联系,报告期内委托研发以及专利受让情况,说明公司是否具备独立研发、创新能力”;而在科创板上会过程中,上市委现场问询问题也包括“结合公司部分核心技术专利由外部机构受让取得、公司的自行研发投入较少、技术人员较少且人数在报告期内发生过较大波动等情况,论证公司是否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

事实上,监管部门多次关注背后,反映出珈创生物研发投入较少,独立研发并申请的专利占比较小,对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较为依赖等问题。

其中,研发投入方面,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珈创生物研发费用分别为464.74万元、508.06万元、799.18万元、481.54万元,占营收比重依次为6.82%、6.36%、6.18%、6.44%;而2017年、2018年珈创生物研发费用更低,分别仅为201.60万元、272.09万元,占营收比重依次为10.14%、5.54%。

与此同时,珈创生物在招股书中将华测检测药明生物中源协和诺禾致源等6家上市公司列为同业可比公司,报告期内,行业平均研发费用率依次为7.25%、7.20%、7.11%、6.46%,可见,珈创生物研发费用率低于同业平均水平。

《经济参考报》记者进一步分析其研发费用构成发现,珈创生物还将较大部分研发费用花在了委外费(技术服务费)上。其中2019年、2020年,珈创生物委外费分别为263.22万元、96.26万元,占公司同期研发费用比重依次为56.64%、18.95%。珈创生物研发费用中委外费主要是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支付的费用;与此同时,珈创生物董监高、核心技术人员多人来自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不仅如此,从专利上看,珈创生物还存在部分专利系通过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合作研发后由公司申请取得的情况,公司独立研发并申请的专利占比不足四成。据悉,珈创生物拥有31项专利(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公司独立研发并申请的专利为11项,与武汉大学合作研发后由公司申请的专利为1项,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合作研发后由公司申请的专利为9项,其余10项均为受让取得。

前述情况亦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创业板首轮审核问询中,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对武汉大学及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存在技术依赖,公司是否存在相关核心技术来源于上述单位,如是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否依赖于上述单位。”

对此,珈创生物主要回复称:公司对武汉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不存在技术依赖;公司拥有的“药品/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成果起源于公司与武汉大学的合作研发,公司核心技术平台之一的“细胞质量控制检测技术平台”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集成了该技术成果;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依赖于上述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由深圳市达晨财智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达晨财智”)管理的两只基金——深圳市达晨创通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下称“达晨创通”)、宁波市达晨创元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达晨创元”)曾于2019年先后投资入股珈创生物,入股价格分别为360元/股、306元/股,合计投资金额5000万元。本次创业板IPO撤材料之前,达晨创通、达成创元分别持有珈创生物458.82万股(占比11.47%)、58.82万股(占比1.47%)。2019年7月,达晨创通曾与珈创生物及其全体股东签署了相关对赌协议,并于2021年解除,随着珈创生物创业板IPO终止,达晨创通、达晨创元的上述投入如何退出值得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