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現價產品,買到就是賺到!”

“儘快鎖定3.5%終身福利!”

“監管要求下架,挪儲緊迫性加劇。”

近期,在銀保監會發布人身保險產品問題通報後,高息增額壽險停售這一消息瞬間刮過大量保險銷售的朋友圈。

在一些保險銷售的朋友圈中,將通報中增額壽險存在的問題描述成“客戶賺了,保險公司賠了”的良心設計。有保險銷售告訴界面新聞,出了下架消息四天內,他們分公司終身壽險類產品便出單四百餘張,合計保費破億。

事實上,早在今年9月份,精算師協會就已經發文提示,“增額終身壽險複利3.5%,並不是投資收益率,而是保額增長率“。

而當下明星產品增額壽險也並非第一次因監管發生停售傳聞,爲何增額壽險屢屢被監管叫停?未來保本保息的人身險產品將走向何方?

下架產品風險幾何?

11月18日,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關於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通報》中,銀保監會指出,隨着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市場關注不斷攀升,個別公司激進經營,行業惡性競爭現象有所抬頭。明確各公司應當於2022年12月5日前,向監管報送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專項風險排查報告,重點涵蓋:1)增額比例超過產品定價利率;2)利潤測試的投資收益假設超過公司近5年平均投資收益率水平;3)產品定價的附加費用率假設明顯低於實際銷售費用等。

界面新聞留意到,《通報》中被點名的弘康、中華聯合及小康人壽相關產品已停售。另外,一些公司如長城人壽、國聯人壽已宣佈在12月4日下架部分增額壽險產品。

早在今年上半年,便有一波增額壽險的“下架潮”,不少明星產品在列。 據界面新聞了解,弘康人壽在5月底下架明星產品金玉滿堂增額終身壽險。同時,一些熱賣的增額終身壽險如橫琴人壽傳世金彩、傳世壹號,百年人壽鑫越人生、恒大人壽萬年禧等產品均已在4月下架。這幾款產品在社交媒體上被衆多保險代理推薦的原因在於其內部收益率IRR都在3.49%左右,無限接近於監管要求的年複利率不高於3.5%。

精算視覺諮詢創始人牟劍羣(Alex)向界面新聞表示,上半年部分增額壽險下架是因爲2月銀保監會公佈的2022年版的人身險產品的負面清單。這個負面清單中提到了一些在售增額壽險的問題,比如保額遞增超過3.5%,存在銷售誤導隱患,減保加保的比例設計不合理等。

在他看來,這些問題給銷售提供了一定的誤導空間。“比方說在條款裏完全沒有對於減保做任何的限制,可以持續地加保,讓產品資金使用過於靈活,容易給保險公司投資端造成風險。還有回本期過快早期現金價值較高,存在長險短做的風險等。“

除了增額終身壽險的問題之外,《通報》還指出,一些產品存在下列三大問題:產品定價不合理:利潤測試的投資收益假設嚴重偏離公司投資能力和市場利率趨勢,存在定價不足風險。費率釐定不合理:利潤測試首年銷售費用與定價假設差距較大;費率釐定或精算假設不合規:存在預定附加費用率超過監管規定上限或個別年齡點收益超過定價利率。

國泰君安非銀分析師劉欣琦分析指出,費差損風險爲當前增額終身壽險最大的風險之一。由於增額終身壽險可通過年金轉換或減保方式爲客戶提供長期儲蓄的支取方案,導致銷售渠道在宣傳和引導過程中將快速返本作爲吸引客戶的核心原因,預計長期來看,增額終身壽的退保風險將高於保險公司的精算假設,導致面臨較大的費差損風險。

另一大風險則是利差損,在市場加劇競爭的背景下,保險公司大都採用監管定價利率上限進行產品設計。但近年來在長端利率不斷下行的大背景下,資產端可獲取的投資收益率呈現下降趨勢,而負債端的定價利率調整相對滯後,導致保險公司面臨潛在的利差損風險。

哪些人身險可頂上增額壽險的位置?

在不少保險銷售的朋友圈,都可以看到”終身鎖定3.5%複利“等突出增額壽險高利率的宣傳語。然而數月前精算師協會已對這一現象進行了風險提示。

20229月,精算師協會發文《警惕增額終身壽險誤導宣傳的風險提示》,明確指出“增額終身壽險複利3.5%”並不是投資收益率,而是保額增長率。終身壽險的保額是指在被保險人身故或者全殘時,受益人可以領取到的保險金額。保額是每年不變、每年遞增還是每年遞減都只是參數的設計方式。在保險費等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每年保額遞增的終身壽險,其首年保額較低,會遠低於每年保額不變的終身壽險。保額增長和投資收益概念差別大,請予以警惕。

30歲投保人爲例,界面新聞統計了目前市場上利率第一梯隊的幾款增額壽險不同交費年期對應的內部收益率(IRR)。當保單延續時間超過30年時,產品的IRR會突破3.4%,部分產品會無限靠近3.5%的水平,但並不會超過3.5%。

但毫無疑問,3.4%以上的利率在市場普遍收益下滑、投資風險波動時,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是中長期投資中一個不錯的選項。業內人士普遍建議,如果已經確定要購買,可以趁這個機會“上車”。但購買時除了利率,也需要考慮保險公司的實力、減保流程是否方便,是否附加萬能賬戶等因素。

在這一波增額壽險下架之後,人身險中還有哪些產品可以頂上這個位置?

新華保險前董事長萬峯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曾指出,保險因爲存在保本的功能,因此資金運用有成本,理財功能和其他渠道相比並無明顯優勢。並且增額壽險的設計本意是用3.5%的保額增長抵禦通脹對保額的影響,但現在把這個產品做成高退保率高現價的產品,屬於本末倒置。

他認爲:“保險的歷史發展都是從保障開始的,後來資本市場發展才延伸出理財產品,不要用延伸功能削弱它主要的功能。”

劉欣琦表示,健康保障依然是商業保險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優勢,客戶對健康保障的核心需求在於降低個人醫療費用支出,保險有能力成爲有效的支付手段。預計2023年開門紅後保險公司產品的銷售重心將逐步迴歸到滿足客戶健康保障以及長期養老儲蓄等保險特有優勢的健康險和養老儲蓄險等。

牟建羣則預計,保險公司投資端會用固收類投資去覆蓋保證收益、用權益類投資去覆蓋浮動收益。

目前,成熟保險市場的保險產品以分紅型終身壽險和健康險爲主。以香港市場爲例,在曾經風靡一時的赴港投保潮中,最受內地投保人追捧的是分紅儲蓄保險,該類產品佔全香港壽險行業總保費規模的62%,宣傳的年複利高達7%。

界面新聞從香港友邦保險代理人處獲取的熱銷產品計劃書中發現,和內地流行的增額壽險類似,香港儲蓄產品的保額和現金價值也會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增長,並且可以通過部分退保或全部退保等功能實現資金的靈活性。

不同之處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香港儲蓄產品是分紅險,是否能達到計劃書上預期的收益和公司的投資水平息息相關,並且保證利率很低,高收益主要來自非保證利率。二是儲蓄分紅產品前期的收益非常低,以5年交的產品爲例,總現金價值要在第8年才能回本。而不少內地的理財型保險,在剛交完保費時便已實現回本,增加了長險短做的風險。

友邦在其官網上介紹分紅理念時稱,影響分紅的因素包括保險相關資產所賺取的利息、股息及市場價格變動、理賠、退保和保單支出。公司每年檢視及釐定將會派發予保單持有人的紅利及分紅一次

爲增加透明度,協助保單持有人瞭解保險公司過往派發非保證利益的表現,香港保險業監管局頒佈‘承保長期保險業務(類別 C 業務除外)指引 (GL16) ’,要求保險公司就分紅保單的非保證利益,發佈分紅實現率,以顯示保險公司在實踐派發預期非保證利益的表現。

根據披露,並不是所有分紅險產品各年度都能實現預期紅利,在部分年份會出現低於預期超過10%的情況。爲了緩和回報波幅,保險公司會選擇把所得的利潤及虧損透過保單較長的年期攤分而達至更穩定的紅利及分紅派發。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