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小衛星模型。 圖片由南理工提供

南報網訊(通訊員曹佳音記者李花)3D打印小衛星、國際首臺多機器人協同整體增材製造裝備亮相……12月3日,在第二屆增材製造研究前沿國際會議(簡稱RAAM國際會議)上,南京理工大學發佈並展示了3D打印技術在微納衛星等前沿科技領域的應用和最新成果。

“你們看這個衛星,它實際上就是一顆10釐米×10釐米×10釐米微納衛星,這麼大的衛星一般用於空間驗證、科學實驗等。我們展示它,就希望未來一代的衛星設計功能密度更高,讓這些線路和結構融爲一體。”現場,一顆衛星模型成爲關注焦點。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劉婷婷教授介紹,目前3D打印技術在微納衛星研究方面越發成熟,僅南京理工大學就發射了十幾顆。

下一步,如何讓衛星更輕是大家研究方向。劉婷婷介紹:“天上的東西叫‘剋剋黃金’,每減重一公斤,可能就是很多費用的增加。衛星越輕,它帶的載荷就越多,比如帶攝像機上去,帶機動上去,帶一些功能上去,它能勘察地球、能通信。原來我們普通的衛星結構重量佔比是15%到25%,未來,我們希望它在10%以下,8%……甚至更低。”

劉婷婷介紹,新一代微納衛星極限追求小型化、高功能密度,需要顛覆傳統“分離製造、裝配集成”模式,他們創新提出結構—電路整體增材製造新方法,將微納衛星的導電線路內生共成形於結構體內部、功能載荷隨形嵌入。目前,南京理工大學經過6年的努力,已經自主研發出國際首臺多機械協同整體增材製造裝備,可實現微納衛星“結構—電路—器件”一體化製造,將來衛星的結構佔比會大幅降低,微納衛星體積將減少30%以上,功能密度將提升30%以上。

記者瞭解到,南京理工大學在3D打印領域的人才培養上,採用“引進+培養”相結合的模式,已擁有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增材製造創新研究團隊,在3D打印小衛星、智能化增材製造平臺等方面成爲國際領先的研究團隊。

據悉,RAAM國際會議由南京理工大學發起創立,旨在構建一個3D打印領域的國際性學術交流平臺,引領增材製造的創新和發展。本次會議採用線下/線上混合方式,線下會場設在南京,並面向全球進行在線直播。

南理工研製的國際首臺多機器人協同整體增材製造裝備,可實現微納衛星體積減小,功能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