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週報-時代在線

雪山、綠道、大熊貓、川菜、火鍋、變臉,連續13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一說到成都,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安逸”“巴適”,“煙火裏的幸福成都,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的確已深入人心。

實際上,成都這座被外界標籤爲“慢節奏”“煙火人間”的城市,還是一座“工業範”十足的製造業重鎮:一分鐘,一汽—大衆流水線上,4輛整車下線;用作智能手機屏幕的柔性顯示屏,在京東方工廠生產110片;全球最快易拉罐飲料生產線上,2000罐可樂誕生。

成都經開區汽車生產線

這是“成都製造”的一分鐘,也是成都的另一面:務實而理性。

在“製造強國”的目標下,“製造強市戰略”被寫入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11月18日,成都市舉行推進製造強市建設大會,明確提出,讓製造業重回這座城市。

然而,在成都的前面,有上海、深圳、蘇州等工業大市早已明確“製造強市”,還有南通、濟南等萬億GDP城市提出“重拾”製造業。

“製造業是一個城市經濟的韌性所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葉堂林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雙循環”背景下,大城市重新重視製造業,是大勢所趨。

這一次,成都拿什麼突圍?

“錦官城”的製造基因

回頭來看,成都的製造基因早已刻就。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三星堆,古蜀文明已擁有冠絕時代的製造技術。古蜀王名曰“蠶叢”,2022年6月,三星堆遺址出土的一件青銅器物上,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絲織物殘留,這足以證明當年古蜀已有發達的紡織業。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錦官城這一別稱,也給這座千年古城賦予特別的標註。從兩漢至三國蜀漢,精美的蜀錦備受追捧,城內出現了專門織造蜀錦的官營作坊。

直到西漢末年,成都已成爲全國第二大手工商業都會,地位僅次於長安。

得益於成都周邊竹木繁茂、河水清澈的自然環境,唐宋年間,成都又一躍成爲全國的印刷業重鎮,也是最早大規模使用雕版印刷術的城市。城市經濟長足發展,北宋初年,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在此誕生。

錦江邊的先進和繁榮,從古代延綿至今。造紙廠和織坊變爲鋼管廠和紅磚樓房,佇立的高爐噴發出新中國的工業熱氣。

“一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成都峨眉機械廠(132廠)始建,飛機制造從此融入成都工業的DNA;與此同時,成都紅光電子管廠生產出我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改革開放後,民營企業異軍突起,第一臺“雙燕”冰箱下線,第一輛“成都造”夜明珠牌汽車下線。1988年,成都光明器材廠光學玻璃產銷量居全球同行業第一。

切換回今日成都的A面,漫步在當下最潮的“猛追灣”——這個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盛極一時的老工業區,隨着城市產業結構轉換,已蝶變成爲旅遊人文休閒區。

居民樓下的沿街店鋪,各類裝潢雅緻的咖啡小館氤氳出生活的幸福氣息,長者坐在露天的茶館門口,搖着蒲扇和老友閒談。靠近河流的線性裝置上,文字和照片無聲地講述曾在此地流淌的工業光陰長河。

駐足細看,依舊得以窺見成都製造的繁華歷史。

成都“二次創業”

正如猛追灣的改造,曾幾何時,“二退三進”是很多城市產業升級的方向。第三產業的比重,在某種程度上象徵一個城市的產業“高級”程度。

硬幣的另一面是,當第三產業增長較快時,要謹防第二產業的佔比權重過快下降至低水平。

借鑑國外城市的發展經驗,以上世紀中葉實行“去工業化”政策的費城爲例,以製造業爲發展先鋒的工業重鎮因此遭受重創,城市就業崗位快速減少,人口持續下降。

在過去的十年間,成都二產比重一直在下降:2012年二產比重達到峯值後,9年間平均每年下降1.7個百分點。在23座萬億GDP城市中,這樣的降速和降幅排在前列。

比照全國趨勢來看,成都的下降趨勢基本一致——2000年以來,中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持續下降。尤其是在2008年後,製造業佔比從過去幾年32%的佔比區間開始一路下滑,2019年跌至26.77%。

“第二產業比重過低、下降過快,就會導致發展無根。”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發展製造業,並不意味着不推進服務業。”他認爲,只有當製造業足夠發達時,才需要生活類服務業來解決例如職工的喫住服務問題,需要生產性服務業來配套,例如軟件開發、運輸物流等。

“如果缺失製造業,服務業就會失去服務的對象,進而導致產業空心化、人才流失等問題。”在白明看來,即便在今天,製造業還是城市發展的原動力。

在國內城市,以全球科創中心、國際金融中心等自居的上海,第三產業比重高達73%的同時,也多次提到要堅守“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25%”。

基於此,成都開始重挑工業大梁。入選“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後,成都編制出爐《成都製造2025規劃》,對14個重點產業提出分層推進產業梯次發展的計劃。

目前,成都的“工業範”漸漸立起來了:第二產業佔比體現出築底企穩、接續回升的向好態勢。

將比較優勢變爲競爭優勢

穩製造業,實際是穩住實體經濟。

“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保持製造業比重穩定”,多個城市陸續作出反應——今年以來,廣州、天津、合肥、青島等明確提出“工業立市”“製造業立市”的戰略目標。

不難發現,製造業的實力幾何,將是城市競爭的新維度。

這座“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自然是有實力。目前,成都已經構建起涵蓋38個大類(全國共41個)、184個小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先進製造業城市發展指數居全國第八。

葉堂林認爲,於城市羣來說,如果沒有一個城市立足製造業,也很難發展起來,如深圳騰飛的背後有東莞和佛山製造的強支持,長三角有蘇州、崑山的強勢製造業。“成渝經濟圈後續的發展,也需要製造業的強支撐。成都擴區加上‘強省會’的契機,土地和人口都非常適合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

前有標兵,後有追兵。對於成都來說,突圍優勢在哪裏?

在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產業所研究員劉丹看來,成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最突出的比較優勢是兼有工業體系完備的產業發展基礎,和高校院所、大科學裝置、高能級創新平臺等創新資源。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成都擁有8所“雙一流”高校,居全國城市第4,擁有30多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和218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29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9952家和8153家,均居副省級城市第5。豐富的科創資源將推動製造業加快轉型升級、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在要素成本方面,成都的優勢顯著。四川坐擁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成都的直購式大工業電價較杭州、寧波等低近30%;近年,成都通過中歐班列等構建空鐵聯運體系,物流成本較此前降低約15%、時效縮短約70%。

政策紅利推動成都城市能級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正成爲年輕人的嚮往之地。十年內新增人口581.8萬,960萬年輕人中有七成是“蓉漂”。不僅有豐富的年輕人才資源,製造業用工成本較杭州、寧波還分別低29%和27%。

與此同時,有望成爲“經濟第四增長極”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也將強勢引領地區產業發展。政策紅利將推動成都城市能級提升,產業鏈條更加完備。

成都的營商環境也在不斷優化。時代週報記者瞭解到,成都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在全國率先針對集體經營性土地入市、地下空間利用等,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分類管理;在全國率先實現班列境內段運費不計入完稅價格,降低企業國際貿易成本;在全國同類城市中首次提出搭建“共享人才”平臺……

特別是2021年9月以來,成都通過“智慧蓉城”建設,引領數字化營商環境打造,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提升企業和羣衆“幸福感”。

“對於城市而言,發展產業必須要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尋找自身的產業強項、資源優勢,認清自身在行業中的位置,揚長避短。”白明認爲,還要尋找長期的市場空間,挖掘傳統產業在新技術下的更大優勢,將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

培育龍頭撐起“工業範”

成都的“二次創業”,押注在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成都近日舉行的推進製造強市建設大會上,明確通過製造業“二次創業”,全面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具體而言,就是將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爲主攻方向,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羣。

今年5月印發的《成都市“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中提出,成都將打造電子信息、裝備製造2個萬億級產業集羣,集成電路、智能終端、高端軟件、汽車製造、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綠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環保裝備等10個以上千億級產業集羣。

這是來自成都的自身積澱和對未來的理性分析。

目前,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爲成都第一個萬億級產業集羣。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製造集羣也入選工信部近日公佈的第三輪先進製造業集羣名單,成爲全國首個跨省域“先進”。

再如航空航天產業,正如前述,從1958年成都峨眉機械廠落地成都,就已成就成都的優勢產業。如最近驚豔出世的國產大飛機C919,背後就有着“成都造”助力。C919大型客機客艙核心控制系統、信息系統、機載娛樂系統等都是“成都造”。

“十三五”期間,成都的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已納入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發展工程,軟件和信息服務、成德高端能源裝備入圍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取得突破,千億企業3家,實現零的突破;百億企業14家,較“十二五”末增加5家。

不過,一個千億產業的聚集,靠單純的招商引資顯然無法實現。要真正實現“製造強市”,成都的邏輯是培育或吸引龍頭,“建圈強鏈”。

“在識別城市制造業發展的‘氣質’同時,還特別要突出龍頭企業的引領。找到最適宜的產業後,城市要做的,更多是引導工作。比如產業補缺,即在龍頭引領形成的產業圈中,補齊殘缺的產業鏈條,不僅要依靠招商,更需要新技術的支持,比如智能製造、5G等。”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武良成表示。

作爲全球光伏產業的主要參與者和成都本土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通威在成都雙流、金堂、眉山的3個高效晶硅電池基地已經建成,其中,在金堂基地,目前共有17條生產線,每天生產250多萬片太陽能電池片。一年下來,通威生產的電池片產能,相當於四川省所有建成的電網發電能力總和的一半,將成爲佔全球份額15%-17%的最大光伏發電製造產業基地。

這是成都綠色低碳產業的“鏈主”企業。通威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通威正積極推進產業建圈強鏈。未來,通威將繼續加大川內投資力度,帶動產業鏈發展壯大,並將繼續加大研發力度,增強核心競爭力,帶動配套企業入駐四川。

“成都下大力培養一批在世界有影響力的大企業的同時,還得培育一大批充滿活力的專精特新的‘小巨人企業’‘世界單項冠軍企業’,形成‘螞蟻雄兵’。”正如國家制造強國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屈賢明而言,屆時,成都的製造強市就將有強大的基礎,強有力的支撐。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