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艙搭載的中國空間站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本也於12月5日凌晨返回北京,並順利運抵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總檯央視記者張春玲:在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實驗人員正在對從太空返回的植物種子進行相關處理。他們要及時的進行分解和化學固化處理,在他們面前所擺放着這次太空中三粒植物種子收穫的多株稻穗,可謂是碩果累累。

水稻和擬南芥種子,經歷了120天的空間培育生長,完成了從種子到種子的發育全過程,是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水稻種子。經過初步的整理,科學家初步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現象。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鄭慧瓊:之前在(回傳)圖像上,看到一些現象,現在回來以後更加真切地看到重力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一個是根的生長方向,向下也有向上也有,向各個方向的生長,重力定向向下生長的這個(特點)在空間就消失了,所以看到莖上面長了很多根。另外在莖的結上面還發出了很多其他的側枝,這在地面也是沒有的,所以看出來水稻形態跟地面有很大的差別。

人類要在空間長期生存,就必須要保證植物能夠在空間完成世代交替,成功繁殖種子。在狹小的太空實驗空間完成對植物生長週期所需要的環境控制,是實驗團隊克服的一大挑戰。目前,返回水稻和擬南芥樣品一部分已做固定處理,水稻種子將帶回實驗室繼續培養。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鄭慧瓊:冷凍的(植株),我們要進行一些組學分析報告,(包括對)它的轉錄組研究和基因表達分析,還做一個蛋白質組分析,這個蛋白質它的變化。另外我們收到的這個種子,我們希望一方面能看到它後代的活力怎麼樣,能不能萌發,另一方面也希望看到它的營養物質有沒有什麼變化,後續也要做進一步分析。

據介紹,同時返回的還有4盒無容器材料實驗樣品,無容器材料實驗櫃是國內首個、國際上第二臺在軌成功運行的同類實驗設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