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昨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会同首都精神文明办、团市委、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2022年国际志愿者日主题宣传活动。

截至2022年11月底,北京市通过“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突破458.1万人,志愿服务团体7.7万个,志愿服务已成为首都文明风貌的“金名片”。

北京注册志愿服务团体7.7万个

近年来,北京的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印发《北京市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细化了志愿者注册、星级评定、信用激励等制度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北京市志愿者队伍建设;聚焦社会治理和服务,开展“银龄伙伴”为老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编制《北京市养老志愿服务工作指引》,打造养老志愿服务品牌;加强志愿服务与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资源协同发展,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印发《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志愿服务工作指引》,动员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值守、物资配送、防疫消杀、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

截至2022年11月底,北京市通过“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突破458.1万人,志愿服务团体7.7万个,首都广大志愿者在参与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和社会治理服务中,志愿服务已成为首都文明风貌的“金名片”。

在国际志愿者日前后,北京市区两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上互动活动,包括“银龄伙伴”志愿服务项目线上投票、志愿服务优秀短视频展播等;开展志愿公益课堂,邀请专家学者直播授课,解读北京市修订出台的新条例新办法,讲述专业志愿服务如何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助力,如何开展养老志愿服务等内容。

14个项目入选“银龄伙伴”资助名单

活动现场,2022年“银龄伙伴”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名单发布,14个优秀项目将获得资助。

自2021年起,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在全市开展了“银龄伙伴”为老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动员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以关爱社区高龄独居、失能、失智等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为主要对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加强对活动的激励和支持,今年,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会同北京市慈善协会开展了“银龄伙伴”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征集,对具有示范性和创新性的项目给予资助和扶持。

项目征集活动于今年10月14日启动,至11月11日结束,在全市征集到各类养老志愿服务项目87个,经过项目初筛、专家终评、线上投票等环节,“低龄助高龄 志愿小帮老”等14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入选。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深化“银龄伙伴”为老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培育支持更多志愿服务组织加入“银龄伙伴”行列,打造特色鲜明、效果明显的养老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养老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 关注

北京发布养老志愿服务工作指引由指引和典型案例两部分组成

12月5日,《北京市养老志愿服务工作指引》(简称《工作指引》)正式发布。《工作指引》有助于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了解养老志愿服务的特点与难点,破解“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的难题,为全市养老志愿服务的规范开展提供实践参考。

《工作指引》指出,养老志愿服务的对象是需要身心双重呵护的老年人,服务内容是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在养老服务过程中,志愿者要对老年人需求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供志愿服务。服务提供者是覆盖全年龄段的志愿者,由于低龄老人身体相对健康,有更多空余时间与精力,且老年人之间代沟较少,与被照顾老人易产生精神共鸣,成为养老志愿服务开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具有稳定性,服务对象长期居住在社区中,其需求相对固定,需要提供的是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以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

据悉,《工作指引》由养老志愿服务指引和典型案例两部分组成。指引部分注重实操性,全流程梳理了养老志愿团队组建、岗位设置、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志愿服务开展、记录、服务评价、服务保障和激励等环节。其中明确,养老志愿服务岗位分为普通和专业两大类,普通养老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包括电话探访、入户探访、生活照顾、家政服务、扶助出行等。专业养老志愿服务则主要包括医疗咨询、理疗康复、护理指导、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

《工作指引》的案例部分收录了“防疫助老”“党员助老”“科技助老”“农村养老”等七个典型案例。《工作指引》还对疫情防控情况下养老志愿服务岗位的设置和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指导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围绕核酸检测、物资配送、信息对接等老年人需要的内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 特写

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杜宜迪

参与冬奥志愿服务 收获肯定与成长

12月5日,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专业的杜宜迪,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会同首都精神文明办、团市委、市志联举办的国际志愿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讲述了她在2022冬奥会期间服务于北京冬奥村与冬残奥村10秒中医药体验馆的故事。

杜宜迪成为冬奥志愿者的过程是“曲折”又“幸运”的。2019年杜宜迪便开始在北京冬奥官网注册,由于专业限制,前期她没能入选学校的医疗志愿者。杜宜迪为此失落了很久,好在第二轮项目志愿者选拔中她经过层层面试筛选,入选了北京冬奥村与冬残奥村10秒中医药体验馆志愿者。

于杜宜迪而言,51天的志愿服务是关于“肯定”“交流”和“成长”的经历。冬奥赛事期间,中医药体验馆作为冬奥村的“网红打卡点”,成为了村里最受运动员欢迎的展区。杜宜迪刚上岗时,也会紧张无措,和运动员的交流既要遵守防疫要求,也要在双语转换间迅速地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疑问。

“我特别感谢一位美国的运动员,他是我第一位独立接待的外国运动员。”杜宜迪记得,在讲解的过程中,这位运动员不停地用眼神对她表示肯定,最后他由衷地说出了“great show he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phenomenal (这里的展览很棒,中医药很了不起)”,也许是他的眼神中流露出的真诚与欣赏,让这一次经历成为杜宜迪讲解服务中的一个转折点,之后面对外国朋友杜宜迪能更加自信熟练地讲解、交谈。“每一次他们的点头与赞美,总会让我开心好久。”杜宜迪说。

杜宜迪也服务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闭幕式。作为交通引导岗位的志愿者,零下十摄氏度的气温,看着同伴们睫毛上因哈气结出的霜,这群年轻的大学生笑出了声。

转眼到了分别的时刻,志愿者们与外国友人挥手告别。“一辆辆载着外国人的大巴带着我们的欢笑,带着我们流下的眼泪,渐渐驶离视野。这些开心的、感动的、不可替代的瞬间都是我一生的回忆。”杜宜迪感叹道,“此生有幸见证国之盛世,乃今生所幸。”

1月23日进入闭环,1月24日正式上岗,3月15日服务正式结束,杜宜迪的冬奥志愿服务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51天每天全程站立服务,佩戴N95口罩讲解,在展区不到120平方米的屋子里,走出20000+的运动步数,现在她回想起来仍觉得不可思议。

“习近平指出,是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杜宜迪说,“七年磨一剑,奋斗铸就辉煌,而我正是这个伟大辉煌时代的亲历者,我非常荣幸能成为一片‘雪花’,为冬奥的顺利开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我也相信‘00后’的我们更有激情更有勇气,以微笑服务为名片,再次成为自信中国的时代掠影。”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