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通過人才建設、牀位佈局、醫療管理、醫改政策等機制,加強我國重症救治能力,迫在眉睫。

當前,我國正處於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時期。多方數據已表明,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種毒株的重症率、死亡率逐步走低,但隨着防疫措施調整,疊加冬春季流感高發,老年人等脆弱羣體將面臨更大疫情風險。如果醫療救治體系無法有效承接,就可能將加重患者病情,甚至也可能發生“醫療擠兌”。

國家衛健委醫政司於近日印發了《關於開展重症醫療資源有關數據調查工作的函》,要求調查各轄區內除部隊醫院以外的全部二級以上醫院,開放牀位數、ICU(重症監護室)牀位數、ICU醫護人員數、重症搶救設備數等信息,旨在“全面準確瞭解我國重症醫療資源分佈現狀,掌握重症救治能力”。

當此之時,全面摸清我國ICU資源底數,並通過人才建設、牀位佈局、醫療管理、醫改政策等機制,加強重症救治能力,顯得迫在眉睫。

實際上,爲應對防疫政策調整新形勢下可能出現的問題,各地已經在積極完善公共衛生應急設施。不過,在一些中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或廣大農村地區,儘管也已經過三年疫情考驗,但在應對疫情的軟硬件設施,尤其是ICU資源上仍存在諸多短板。

行業內有個說法,一張ICU病牀僅設備配置就高達100萬元,被稱爲“人生中最貴的一張牀”。而這還是重症醫學能力建設中最容易實現的,國家、地方可以讓公共衛生應急改造專項資金向重症醫學傾斜,更復雜的是相關設備和人才。

在設備引進方面,近年來,隨着各級醫院開展“降本增效”,不賺錢、花大錢的ICU科室可能會在有的地方被當作累贅,而不是爲其投入更多資源。這是全面準確瞭解我國重症醫療資源分佈現狀、掌握重症救治能力,需要首先了解與掌握的基本現實。

而今,隨着防疫需要,ICU重症醫學建設也需引起高度重視。

在人才建設方面,地方政府要重視ICU醫生建設,鼓勵大醫院與基層醫院之間組建“ICU醫聯體”,通過無接觸的遠程醫學系統,開展上下級醫院之間的視頻帶教,提高基層醫生操作複雜設備、處置疑難病例的能力;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幫助醫生自動生成患者的“生存值”評分並減少手工錄入、計算工作量。

最重要的是,要讓醫生薪酬績效改革、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向ICU科室傾斜,讓ICU科室從“苦差事”成爲“香餑餑”,吸引更多的優質人才,打造更多未來骨幹。

說到底,加強重症醫學能力建設,既是爲當下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設置“保險栓”,也是中長期健全醫療服務體系的需要。尤其是,我國即將進入人口深度老齡化時期,重大傳染病、慢性病的防控也迎來日益增大的壓力,重症醫學能力及時“補短板”,才能更好滿足民衆的健康需求,創造更多“起死回生”的佳話。

□梁嘉琳(價值醫療顧問專家委員會祕書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