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地核酸檢測告別常態化:上市公司應收賬款激增,更多精力投入常規業務

常態化核酸正在告別。

連日來,中國多地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進行調整,其中關於核酸檢測的安排,由於大都不再查驗覈酸檢測陰性證明,“非必要不核酸”、“願檢盡檢”等成爲政府的態度,同時,多地鼓勵居民自備抗原檢測試劑盒成爲新的檢測檢測方式。

關於防疫政策進一步放寬的討論還在繼續,新冠疫情也終將過去,在這種情況下,那麼這個曾讓多家醫藥公司賺的盆滿鉢滿的核酸檢測行業下一步會怎麼樣?上市公司方面怎麼應對這個問題?

多地告別常態化核酸

在廣州、深圳等地,一些核酸點已經撤掉,據廣東省本地媒體的報道,廣州、深圳核酸點明顯減少,而且檢測時間也縮短了,導致排隊的人反而增加。

12月5日19時,澎湃新聞在上海某社區看到,核酸點前還是排着數十人,澎湃新聞了解到,不少市民已經看到了上海發佈的最新政策,但考慮到48小時到了,他們爲了“以防萬一,還是做一下”。市民告訴記者,如果第二天可以正常上班或者進出超市等,將不再繼續繼續做核酸。

面對新的防控措施,“目前還沒有接到撤點的通知,但我認爲短期的需求還是很大的,一是一些場所還需要驗證核酸結果,另外也是居民心理也要有個適應過程”,一名社區工作人員表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在成都一名市民表示,在不查驗覈酸證明的通知發佈前,也就是11月30日開始,成都市已大規模撤走了常態化檢測點。11月30日與12月1日兩天,核酸排隊時長均在兩個小時左右。

一名北京市民也告訴澎湃新聞,因爲由於家附近多處核酸點關停,12月4日他跑了8個地方纔做到了核酸。

不過,隨着防疫政策的進一步優化,多地宣佈,除了特殊人羣外,大部分人出行,購物等已經不受核酸限制。這也意味着,核酸檢測不再常態化成爲趨勢,大規模核酸檢測的時代將成過去。

多家上市公司回應:迴歸正常業務

多家涉及核酸檢測的上市公司表示會將業務迴歸到疫情前的常態化。

現在不僅面對價格下滑問題,還面臨着業務萎縮風險,蘭衛醫學對此表示,“業務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公司在疫情的其他檢測業務就做的很好,會加強除核酸檢測這塊的業務。”

同樣,達安基因(002030)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的業務不會受到影響,這個影響要到明年了,還要看具體政策的調整。”

華大基因(300676.SZ)則表示,“核酸檢測不是我們發展的方向,業務會迴歸到疫情之前的狀態,今年已經開始調整,像拓展海外的業務之類的”。

華大基因所爲的海外業務是指,“全球新冠疫情爲國內IVD(體外診斷)帶來了出海契機,華大基因積極將公共衛生防控的一體化解決方案輸出至海外,並把中國的技術通過工程化賦能的方式進行全球拓展”,華大基因在11月9日參加“2022深圳轄區上市公司投資者網上集體接待日活動”中表示。

華大基因還在活動上表示,在新冠病毒檢測方面,目前公司已經形成抗原自測、核酸檢測、核酸快檢、變異檢測、病毒測序和中和抗體檢測等全線產品佈局,可滿足不同使用需求及應用場景。

蘭衛醫學(301060.SZ)公司在半年報中也預測過,“隨着國家疫情防控階段性調整及新冠治療藥物的推出,疫情將得到有效控制,新冠檢驗雖會成爲常規檢驗但將伴隨着價格下調,因此公司新冠檢驗收入和毛利都可能減少,存在經營業績下降的風險。”

11月28日,凱普生物(300639.SZ) 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含香港地區)於2022年度總計已完成新冠核酸檢測約8億人次。”但公司在接受採訪時則表示,“公司會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常規業務上,(核酸檢測業務)會不會產生影響還要看各地政策的調整。”

應收賬款平均增加七成

此前河南省許昌市因欠檢測機構錢被暫停接收樣本而衝上熱搜,核酸檢測機構究竟能否如期收到檢測費用呢?

澎湃新聞選取了15家涉及核酸檢測業務的公司,統計了今年三季度以來的營業收入及應收賬款,如圖:

綜合來看,這15家公司的總的營收爲877億元,平均營收增加6成,但應收賬款達到了440億元,應收賬款卻增加了七成。

此外另一個數據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的減少也表明公司回款的情況並不理想,像蘭衛醫學三季報顯示,經營性現金流爲負2.44億元,同期增減-366.1%。

還有像達安基因,其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爲2.87億元,同比增加了32.41%,但相對於應收賬款增加的84.18%,這意味着企業的負擔是在增加的。

不過,採訪過程中,上述企業都表示應收賬款沒有問題。

蘭衛醫學表示,“有組織專門的催收人員,目前回款正常”,達安基因也表示,“應收賬款這塊沒有問題,公司客戶主要針對政府和第三方檢測機構,信譽很好,所以目前回款沒有問題”,包括凱普生物也表示,“欠款方主要是政府和醫院,都是風險比較低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