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嘯

經濟學家認爲短期內疫情持續波動,我國經濟仍面臨一定壓力,未來宏觀政策將維持穩增長基調。

2022年12月,第一財經研究院發佈的“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爲49.43,仍在50榮枯線以下徘徊。經濟學家認爲短期內疫情持續波動,我國經濟仍面臨一定壓力,未來宏觀政策將維持穩增長基調。

本期調研中,首席經濟學家認爲我國通脹上行情況總體較爲溫和,他們對11月CPI同比預測均值爲1.65%,PPI同比預測均值爲-1.53%;消費增速預測均值爲-2.09%,工業增加值增速預測均值爲3.8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預測均值爲5.61%;外需進一步減弱,11月貿易順差料將收窄至758.71億美元。

受季節性因素影響,11月信貸數據預測值均較上月回升,其中新增貸款預計將升至12687.33億元,社會融資總量預測均值升至1.96萬億元,M2同比增速爲11.78%。

2022年12月5日,央行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調研中,有11位經濟學家給出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預測,其中有7位預計未來該指標存在繼續下調的可能,其他經濟學家認爲可能性較小。有12位經濟學家對未來一個月存貸款利率水平給出預測。他們均預計12月份存款基準利率發生變動的可能性較小;有2位預計12月份一年期和5年期LPR水平可能會下調,其他經濟學家認爲短期內該指標調整可能性較小。

在本次調研中,經濟學家預計未來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將有所回升,到2023年6月底將由11月30日的7.1769升至7.04,他們預測202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爲6.74。

一、信心指數:12月信心指數爲49.43

2022年12月,第一財經研究院發佈的“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爲49.43,仍然在50榮枯線以下徘徊。雖然防疫政策仍在不斷優化,但經濟學家認爲短期內疫情將持續波動,我國經濟仍然面臨一定壓力,未來宏觀政策將維持穩增長基調。

畢馬威康勇表示,展望2023年,預期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將有所改善,經濟增速將較今年有所提升。國內方面,疫情防控政策不斷優化,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產生活有序恢復,帶動消費逐漸復甦。宏觀政策也將維持穩增長基調,支撐基建投資保持平穩增長,科技創新和綠色轉型推動製造業投資,房地產市場對經濟的拖累也將有所減少。國際方面,通貨膨脹率回落使得美聯儲放緩加息步伐,人民幣匯率、資本市場壓力有所緩解,有助於我國金融市場穩定。此外,2022年基數較低,也有利於明年同比增速提升。他預期中國GDP在今年增長3.2%的基礎上,2023年有望實現5.2%的增長。

工銀國際程實認爲,回顧過去,中國製造佔比和產業鏈完備程度位居世界前列,數字經濟的賦能作用也在不斷釋放,實虛結合雛形已現;2022年前三季度淨出口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創歷史新高,內需在經歷疫情擾動下行後也企穩回暖,內外循環交錯發力。展望未來,統一大市場建設有助於疏通要素流通堵點,推動內循環深化;傳統消費增速放緩,塑造新習慣、挖掘新業態是消費升級的直接映射;國產替代銜枚疾走,製造業投資有望成爲經濟轉型發展的直接抓手;統籌城鎮與農村、商品與服務消費潛在增長點和拓展區域多邊合作領域及層次有機結合,內外需結構更趨平衡。

招商銀行丁安華認爲,大疫三年,漸進重啓將成爲明年中國經濟的主題。參考海外經驗,經濟活動向常態迴歸將顯著提振消費動能,特別是服務消費有望出現報復性反彈。宏觀政策總體也將延續積極姿態,助推基建和製造業投資增長。下行壓力將主要來自出口和房地產。隨着外需顯著回落,出口收縮幅度或加大。考慮到我國住房需求中長期中樞或低於當前水平,以及土地市場和新開工的低迷,明年房地產投資或小幅負增長。

二、物價:11月CPI同比預測均值爲1.65%,PPI爲-1.53%

經濟學家認爲,我國通脹上行情況總體較爲溫和,2022年11月CPI同比增速預測均值爲1.65%,較統計局公佈的2022年10月值(2.1%)下降0.45個百分點。其中,銀科控股夏春和長江證券伍戈給出了最高預測值2.3%,招商證券謝亞軒給出了最低預測值1.1%。

經濟學家預計11月PPI同比增速將爲-1.53%,較統計局公佈的上月值(-1.3%)下降0.23個百分點。調研中,該指標的預測最高值爲-1.2%,來自德勤中國許思濤、英大證券鄭後成和銀科控股夏春;最低預測值爲-2.3%,來自渣打銀行丁爽。

德勤中國許思濤認爲,目前,我國通脹上行情況總體較爲溫和,核心CPI保持在1.0%以下,豬肉價格是推動通脹的主要因素,而且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震盪下行帶動 PPI 漲幅持續回落。因此我國未來通脹預期較爲平穩,提供適宜的流動性環境有利於鞏固經濟回穩向上態勢。政府也一再強調不搞“大水漫灌”,要通過精準滴灌爲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更高質量的支持。

———————————————————

2022年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月預測(PPI):

連平:-1.4%

王涵:-1.4%

許思濤:-1.2%

謝亞軒:-1.3%

———————————————————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月消費增速預測均值爲-2.09%

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公佈值爲-0.5%,本月經濟學家預計11月這一指標將下降至-2.09%。其中,1.5%的最大值來自銀科控股夏春,瑞穗證券周雪給出了最小值-5%。

植信投資研究院連平認爲,疫情反彈加劇導致對消費的衝擊進一步加大。多地管控措施升級,人流持續回落,拖累線下消費延續低迷。其中,車銷售持續放緩;同時疫情導致物流受限,使得線上消費也不盡如人意,“雙11”成交額首次出現下降。預計11月社零增速進一步下降。

四、工業增加值:11月增速預測均值爲3.88%

經濟學家預計11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將低於上月5%的公佈值,本月預測均值爲3.88%。其中,瑞穗證券周雪給出了最小值2.5%,銀科控股夏春給出了最大值5%。

海通證券梁中華表示,11月全國製造業PMI生產指數錄得47.8,相比10月反季節性回落1.8個百分點。高頻指標顯示,11月以來沿海八省日耗煤量同比小幅回落,上游焦爐生產率、高爐開工率等都較10月繼續下行,化纖產業鏈開工也繼續走低,且明顯弱於歷年同期。他預計,疫情多點頻發對工業生產的擾動在增加,11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或繼續回落至3.6%。

———————————————————

2022年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月預測(工業增加值):

許思濤:3.5%

朱海斌:3.4%

———————————————————

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預測均值爲5.61%

經濟學家對11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預測均值爲5.61%,其中,銀科控股夏春給出了最高值6%,招商銀行丁安華給出了最低值4.7%。

興業銀行魯政委認爲,11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預計錄得5.7%。在基建投資方面,第二批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在10月已基本完成投放,加之11月以來專項債淨融資規模回落,基建投資的資金動能有所弱化。在房地產投資方面,2022年第二季度土地成交數據持續走弱,預期對11月的其他項投資形成拖累。同時,新開工面積累計同比領先建安投資6個月左右,提示2022年11月建安投資動能或繼續回落。在製造業投資方面,隨着領先指標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產能利用率回落,製造業投資動能預期走弱,但是設備更新再貸款將對製造業投資形成一定的支撐。

———————————————————

2022年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月預測(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程實:5.7%

丁爽:5.6%

李文龍:5.5%

鄭後成:5.6%

———————————————————

六、房地產開發投資:11月增速預測均值爲-9.22%

調研結果顯示,11月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增速的預測均值爲-9.22%。參與調研的經濟學家中,環亞數字金融研究院李文龍給出了最高值-8.9%,海通證券梁中華給出了最低值-10%。

民生銀行溫彬表示,高頻數據顯示,3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下降24.8%,爲8月以來最大降幅。居民預期尚未明顯改善以及疫情影響加劇,導致房地產交易量仍然偏弱。11月監管部門“三箭齊發”,全面加大對優質房企融資的支持力度,以及需求端進一步放鬆,或有助於改善市場預期,但尚需時日。整體來看,房地產開發投資將可能下滑,預計1~11月回落至-9.0%左右。

七、外貿:11月貿易順差收窄至758.71億美元

經濟學家預計11月進出口數據將較上月下滑,出口數據從10月的公佈數據-0.3%降至-1.64%,進口數據從上月的公佈數據-0.7%降至-4.15%,貿易順差將由上月851.5億美元的公佈值收窄至758.71億美元。

植信投資研究院連平表示,出口增速可能持續下滑。歐美的製造業PMI下降、消費指數走低,顯示海外的生產需求和消費需求大幅收縮。國內受疫情干擾,運輸指數有所下滑。11月出口運價指數呈大幅度的下行,預計出口增速持續下滑。進口成本壓力上升,可能會抑制內需釋放,加之消費和生產尚未全面回暖,他預計11月進口增速在負值區間內持續下探。

八、新增貸款:11月新增貸款預測均值爲12687.33億元

經濟學家預計,2022年11月信貸數據將高於上月,新增貸款將由上月公佈值(6152億元)上升至12687.33億元,調研中,最小值6100億元自招商證券謝亞軒,最大值19000億元自渣打銀行丁爽。

九、社會融資總量:11月預測均值爲1.96萬億元

調研結果顯示,11月社會融資總量預測均值爲1.96萬億元,高於央行公佈的上月數據(0.91萬億元)。其中,渣打銀行丁爽給出了最大值3萬億元,銀科控股夏春給出最小值0.7萬億元。

興業銀行魯政委表示,政府債券方面,考慮到10月社融口徑中的政府債券淨融資規模低於萬得口徑,部分政府債券淨融資可能滯後反映在11月社融口徑的政府債券讀數中。預計11月社融口徑政府債券淨融資在5000億元左右。企業債券方面,受利率反彈影響,11月企業債券淨融資規模較低。綜合來看,11月新增社融預計爲2.24萬億元,對應的社融同比增速爲10.2%。

十、M2:11月增速預測均值爲11.78%

經濟學家預計,11月M2同比增速較上月有所下降,從央行公佈的10月水平(11.8%)降至11.78%。其中,長江證券伍戈給出了最大值12.1%,渣打銀行丁爽和野村國際陸挺給出了最小值11.6%。

民生銀行溫彬表示,穩增長政策持續加力下,信貸投放和非標融資維持一定景氣度,有助於拉動M2增速;但近期財政支出力度放緩,資金面有所收斂,對基礎貨幣形成回籠效應,預計11月M2增速小幅回落至11.7%左右。

十一、利率&存款準備金率:2022年12月進一步降準概率大

11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決定於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這是年內第二次降準,今年首次降準已在4月落地。給出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預測的11位經濟學家中,有7位預計未來該指標存在較大的下調可能。

英大證券鄭後成表示,本次央行全面降準25個基點,下調幅度與4月一致,符合市場預期。他認爲,2023年上半年央行大概率還將降準一次。這一判斷的依據有以下三點。第一,2023年上半年通脹下行壓力要大於上行壓力。第二,2023年上半年宏觀經濟大概率還將承壓。第三,在4月降準25個基點的背景下,本次央行再次降準25個基點,原因之一是2011年以來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持續下行,目前下行空間收窄。在此背景下,12月央行再次降準25個基點,可以理解爲2023年上半年再次降準“節約子彈”。

本次預測中,給出存貸款利率預測的12位經濟學家均預計未來一個月,存款基準利率發生變動的可能性較小。其中有2位經濟學家預計12月內一年期和5年期LPR水平均可能會下調,其他經濟學家認爲該指標調整可能性較小。

銀科控股夏春認爲,貨幣量價齊下並不能拉動經濟增長,核心問題依舊在流動性陷阱。進一步降息降準的可能性在四季度難以出現。寬鬆的貨幣政策在貨幣數量上將拉昇通脹。

招商銀行丁安華表示,明年貨幣政策總體將相機抉擇。數量型調控上,基準情形下,或有2次全面降準,每次幅度爲0.25個百分點,分別於明年初和年中落地。明年初,商業銀行將開始新的信貸投放週期,疊加政府債前置發行、MLF(中期借貸便利)超萬億元到期,央行或降準一次。明年年中,若經濟基本面修復不及預期,央行或擇機再次降準。價格型調控上,明年上半年隨着美聯儲加息進入尾聲,央行降息空間將逐步打開,預計1年期MLF或調降10個基點,帶動1年期LPR下調10個基點。考慮到存款利率已下調、銀行負債成本降低,爲緩解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預計5年期以上LPR或調降15個基點。

十二、匯率:經濟學家對2023年底人民幣匯率的預期爲6.74

11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爲7.1769,在本次調研中,經濟學家預計未來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將有所回升,到2023年6月底將升至7.04,同時,他們對202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預期爲6.74。

植信投資研究院連平表示,在美聯儲加息放緩、美元上行動能不強、國內地產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情況下,人民幣匯率逐漸回穩。但國際收支順差支撐減弱、美歐經濟差擴大、美元指數可能仍處於相對高位,可能仍對人民幣有階段性壓力。

十三、官方外匯儲備:11月末預測均值爲30963.1億美元

本次調研中,首席經濟學家預計11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將爲30963.1億美元,高於10月末30524億美元的公佈數據。

民生銀行溫彬認爲,11月份,美元指數小幅下跌5%,主要非美元貨幣中,日元、歐元、英鎊分別對美元升值6.9%、5.3%和5.2%;由於衰退預期下降,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行42個基點至3.68%;全球股市上行,標普500股票指數上漲5.4%,歐洲斯托克50價格指數上漲1.4%,日經225指數上漲11.6%。綜合考慮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影響,外匯儲備規模上升幅度可觀。此外,11月北向資金淨流入601億元,較10月增加1174億元,對外匯儲備規模形成支撐。綜合來看,預計11月末外儲較上月末增加600億美元。

十四、政策

興業證券王涵認爲,10月底至11月中旬,其他需求側政策頻出,貨幣政策的重心向結構性工具傾斜。而近期疫情有所反覆,歲末年初經濟仍面臨一定的壓力,國常會表述指向貨幣政策再次兼顧總量寬鬆。整體來看,2023年貨幣政策的基調可能是在總量維繫寬鬆的背景下,更多依賴於結構性工具。

長江證券伍戈表示,展望未來,總需求政策有望進一步加碼,但基於疫情及其管控優化的進程,明年上半年製造業等實體投資趨緩態勢仍將延續,下半年或有所企穩。當然,相較製造業,更值得關注的是服務業,其受疫情衝擊的幅度更爲劇烈,對就業乃至整體民生的穩定也更爲關鍵。

(作者系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