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債市震盪導致銀行理財回撤,原因何在,未來如何?來看專家解析

11月以來,一向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遭遇大幅回撤。很多網友吐槽說,持有的債基理財短短几天內虧掉了幾個月的收益,“穩穩的幸福”消失了。

衆多理財子公司紛紛表示這一輪債券基金下跌是由於債市震盪,其背後的路徑演變如何?

博時基金固收一部基金經理於渤洋介紹了這一連鎖反應的發生機制。今年以來,從大類資產整體表現來看,整體權益市場在前三個季度整體的表現比較弱,債券市場整體表現較好。於渤洋指出,這一背景下,債券型基金便成爲了大家投資的主要方向。

與此同時,銀行理財規模持續擴大,單隻產品發行規模可能達到上百億,對銀行的理財端帶來較大的配置壓力。因此,很多理財產品爲了更快建倉、獲取收益,會選擇申購債券類的基金,利於流動性管理。

但十月份後,由於防疫政策的邊際優化和地產利好政策的密集出臺,投資者對於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出現了迅速好轉,債券市場產生了巨大的預期差,經歷了一波劇烈的調整。

另外,由於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淨值型的,投資者每天都能看到產品的收益。債券快速下跌,並體現在理財的淨值上。很多投資者看到產品出現虧損,便會選擇贖回,而理財端會考慮流動性贖回更多。

這一傳導機制下,在債市調整最激烈的幾天,基金出現了短時間內的大比例贖回。賣盤的力量大於買盤,債券便明顯下跌,導致淨值繼續虧損,更多客戶申贖……由此形成了負反饋機制,導致本輪理財和基金淨值不斷下跌。

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對這一機制的產生補充稱,2021年第四季度,銀行理財開始全面採用市值法估值,其與成本法估值的重大區別在於市場波動時,淨值也會出現較大波動。因此,債券市場的下跌導致了銀行理財淨值的快速下降。而選擇固收理財的客戶相對而言風險偏好較低,如果理財產品是可贖回狀態,客戶便會選擇申贖,導致理財被迫去賣資產,使得債券市場進一步下跌,淨值進一步回撤。

於渤洋也指出,從流動性管理的角度,理財配基金時主要會把債券型基金當作流動性管理的工具。目前隨着客戶贖回的放緩,理財產品也已經把大部分能贖的基金“贖乾淨了”,高峯期也告一段落。廖志明表示,贖回的壓力主要在短期的定開產品。對於長期的產品而言,儘管最近淨值明顯回撤,但由於過去一年的收益較好,客戶大多還會選擇繼續持有。

近期,一些變化也在發生。不少投資者發現他持有的理財或者債基近期跌幅沒有之前那麼大了,有一些甚至開始止跌翻紅。這背後有哪些原因?

於渤洋解釋稱,首先,這一輪理財和基金贖回事件發生之後,央行迅速果斷地採取了行動,在公開市場投放大量資金。也引導市場資金利率下行。因此,央行維穩的態度較爲明確,也有效緩解了市場恐慌的情緒。

其次便是隨着贖回高峯過去,一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已經非常有吸引力,也吸引了資產負債端比較穩定的資金購買,買賣市場逐漸走向相對均衡的狀態。

最後,從投資者角度,對淨值敏感的投資者已經在前期跌幅較大選擇了贖回,所以贖回峯值之後,整體理財和基金的賣出資產壓力也有所緩解。

廖志明也表示,這背後也與市值法估值有關。固收理財使用市值法估值以後,其淨值總體表現便於債券市場有關。債券市場在快速下跌之後企穩,銀行理財也隨之企穩。

未來債券市場的走勢如何?於渤洋認爲主要看市場情緒,且仍需要調整時間。由於防疫政策優化速度快於市場預期,且地產利好政策密集出臺,市場預期目前非常樂觀。但整體基本面的回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即便疫情政策完全放鬆,可能需要一到兩個季度纔會拉動消費。

地產方面,雖然銀行貸款對於債券的支持力度明顯加了,證監會也允許地產公司再次增發股票,但是這些都集中在融資現金流。地產如果要有一個企穩的回升,需要銷售端有一定的明顯的改善。廖志明也表示,地產銷售端的改善幅度仍具有不確定性。

廖志明也指出,長期來看,隨着老齡化的一個加劇,中國的利率水平中長期一定是往下走的,所以債券市場長期來看一定是向好的。

目前仍有一些債基繼續下跌,對於個人投資者,於渤洋和廖志明都建議對正在持有的產品不要頻繁申贖。於渤洋解釋稱,債券型基金主要投資債券,收益來源時債券的票息收益和債券價格的波動收益。於渤洋建議投資者可以找一些市場上運作時間比較長的一些基金,把其收益率曲線(淨值曲線)拉出來看一下。由於票息是隨着時間不斷積累的,雖然短期來看,由於市場的波動可能淨值會有所下跌,但是隻要持有的時間夠長,也有足夠的票息,在長期來看,價格的波動是可以被票息的逐漸累積所“填平”的。

另外對於普通的投資者,債券基金的擇時難度是非常大的。頻繁申贖絕大多數情況下沒有長期持有的收益高,甚至對於收益還是負的貢獻。

廖志明也指出,不管是債券市場,還是股票市場,一個很大的原則就是低買高賣。因此最近市場下跌實際上創造了“低位進場”的機會。他建議短期不需要用錢的投資者可以購買長期的產品,可預期的理財收益就會比較好。

對於投資者的債券基金類別選擇,於渤洋建議投資者首先明確自己能承受什麼樣的風險,再去配置與自己風險偏好匹配的資產。預期收益率越高的產品,波動很可能性越大。於渤洋建議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體驗不同產品,找到最合適自己的產品來投資。投資過程中,也可以選擇成立時間較長、有穩定的長期業績的產品。在基金經理的選擇上,可以去選擇從業年限比較久、經驗比較豐富、經歷了很多輪牛熊市的基金經理所管理的產品。

廖志明建議投資者要結合自身的流動性需求,也就是未來半年或一年會不會有較大支出。如果沒有的話,可以選擇期限較長的理財產品,收益也會更高。

如果風險偏好較低,可以多買一些固收類的產品,包括債券基金和理財。短債則主要是流動性好,可以隨時贖回,收益比貨幣基金高一些。但如果要獲得較高收益,還是需要配置期限較長的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