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有效投資,促進消費復甦。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3年經濟工作,爲明年經濟工作定下基調。

會議指出,“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並強調明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多位專家分析,政治局會議傳遞出積極信號,防疫政策優化將極大提振市場信心。預計下一階段的經濟工作將針對社會有效需求偏弱的矛盾,以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爲支持,重點着眼於擴大國內需求,擴大有效投資,促進消費復甦,增強經濟內生動能。隨着各項穩增長措施落實到位,穩預期、穩信心見到成效,2023年經濟增速有望回升。

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今年以來,受到疫情反覆、出口回落、房地產低迷以及地緣衝擊加劇等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復甦一波三折,IMF預測今年我國經濟增速可能在3.2%左右。

政治局會議強調,明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市場普遍認爲,2023年外需可能走弱,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邊際下降,基建投資增速將高位回落,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仍有拖累。在此背景下,消費需求的恢復對經濟增長尤爲關鍵,而消費與防疫政策直接相關。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關於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10條具體事項,包括科學精準劃分風險區域、進一步優化核酸檢測、優化調整隔離方式等。通知明確指出,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覈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等6名學者此前撰寫的《關於放開經濟活動的建議》一文中提到,我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科學防疫,讓社會經濟生活迴歸正軌,將極大地提振各方信心。信心比黃金重要,如果措施得力,我國經濟將重新步入復甦軌道、引領全球經濟增長。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認爲,持續三年的疫情,疊加其他諸多不利因素的衝擊,投資者信心有所弱化,投資意願不強,不少民間資本都對未來持保守觀望態度。會議釋放出的積極信號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後續將會出臺更多相關實質性舉措。

着力擴大國內需求

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要着力擴大國內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對第一財經分析,預計後續政策將着重通過穩定市場主體信心和居民部門預期,以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能,核心是利用貨幣、財政、產業和科技政策實現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

今年下半年以來,受到疫情衝擊、外部環境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需求不足成爲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的1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48.0%,比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創下5月以來的新低。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爲55%,較上月上升2.2個百分點。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表示,預計下一階段的經濟工作將針對社會有效需求偏弱的矛盾,以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爲支持,重點着眼於擴大國內需求,以抓重大項目建設、促進製造業產業升級、擴大有效投資爲抓手,以深挖潛、重視大宗消費、促進消費復甦爲補充,通過穩定市場主體信心和居民部門預期、調動企業部門和社會資本積極性、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推動穩經濟、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政策舉措有效實施、接續發力、發揮更大效能。

會議還提到,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動力和活力。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要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龐溟認爲,只有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聚焦重點安全領域和民生保障工作,纔能有效管控重點領域、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

“經過重大風險攻堅戰,中國金融風險整體收斂,但必須看到,金融領域自身風險呈現多樣化、隱蔽化特徵,跨行業、跨市場、跨境的傳導不容忽視。應築牢與完善中國金融安全網,豐富風險處置政策工具箱和資金來源,堅持運用市場化、法治化、制度化方式應對外部衝擊、化解風險隱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龐溟說。

財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明年擔當穩經濟重擔的財政政策方向明晰。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告訴第一財經,明年財政政策力度會更大,而針對當前總需求不足現狀,財政發力也將更精準。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分析,“加力”反映當前外需下行和總需求不足壓力仍存,明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力度上仍要保持較大規模的赤字和債務,充分發揮財政在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方面的作用。“提效”反映財政政策在發力的同時要更加註重實施效果,明年應該將支出政策優先於大規模減稅降費的收入政策。

上一年底中央定調第二年財政政策時,明確提及“加大力度”字眼的分別是2016年和2019年。而2016年和2019年財政刺激力度明顯較上一年加大。2016年和2019年赤字率(一般公共預算赤字規模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較上一年增加了0.7和0.2個百分點,達到3%和2.8%。另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也較上一年有明顯增加。

因此明年財政赤字率可能也將適當提高。今年由於動用1.65萬億元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使得赤字規模縮小,赤字率降至2.8%。

羅志恆認爲,2023年經濟形勢仍嚴峻複雜,不確定性較大,對財政政策的要求更高。由於今年基數低,預計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12.4%左右。基準情形下,預計2023年財政赤字率突破3%提高至3.5%左右。

高瑞東表示,明年財政收支矛盾仍較爲突出,而可用結餘資金相比往年略顯不足,因此明年財政赤字率可以考慮略微提高,或可按3.1%來安排,接近2021年水平,赤字規模或達4萬億元以上。

一位資深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要實現新的“三穩”等,就必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而財政政策積極有兩個關鍵指標,一個是赤字率,“加力”提法下預計財政赤字率突破3%概率很大。“除了赤字率外,另一個體現財政政策力度的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在債務約束下這一規模較今年提高可能比較難,因此重在提高專項債資金使用效率。”上述專家說。

近些年爲了穩投資,專項債規模大幅攀升,尤其是疫情之後新增專項債規模維持在3萬億元以上高位,而今年由於動用了存量額度,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首次突破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但由於地方政府債務率逼近警戒線區間,而償債主要來源之一的土地出讓收入出現下滑。在這些條件約束下,不少專家判斷明年大幅提高專項債規模並不現實,但依然維持在高位。

羅志恆預計,明年專項債規模在3.6萬億元左右,同時要通過政策性金融工具發揮其作爲資本金的作用。高瑞東分析,考慮到2023年仍有較強穩增長訴求,預計新增專項債規模在4萬億元左右,並且發行特別國債的緊迫性在上升。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建議,明年保持專項債規模3.65萬億元不變,擴大政策性銀行對基礎設施的投融資力度。通過財政貼息等辦法支持基礎設施、技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等,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