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勞動午報

科技創新在北京生態環境的改善中發揮了關鍵的支撐作用。記者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瞭解到,“十四五”時期,本市將逐步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立體監測網絡,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北京市空氣質量去年首次全面達標,熱點網格、車載移動監測等技術手段成爲大氣治污的有力幫手。以北京市PM2.5的主要排放源揚塵爲例,本市2019年起開展平原地區道路塵負荷監測,每月覆蓋270多個鄉鎮、1900多條道路。

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聶磊表示,2020年和2021年的全市道路塵負荷分別下降了26%和10%。2020年起,在原有研究基礎上,又開展了施工工地和典型行業周邊道路的塵負荷規律研究,凝練出了工地出口道路塵負荷的監測分析方法。本市每個月對全市500多個工地的出口和典型行業周邊的道路開展監測,爲道路揚塵實現從源頭上進行管控提供了技術保障。

目前,本市綜合應用自動監測、衛星遙感監測及地基雷達監測技術等手段,建成了國際一流的天空地三維立體體系,實時監測本市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變化情況,建成了1000多個傳感器組成的街鄉鎮高密度監測網絡。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鹿海峯介紹,構建溫室氣體監測體系已經提上日程,溫室氣體監測是支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一個重要技術手段。“十四五”期間,北京將逐步建立自動監測爲主、遙感監測爲輔,走航和手工監測爲補充的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立體監測網絡,用來科學表徵北京市空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水平以及變化趨勢。

同時,北京還將開展典型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監測,來進一步探索開展城市生態系統碳匯監測,進行減污降碳協同分析與評估,爲北京市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本報記者 孫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