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为更加科学精准防控,切实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出台十条新的防控措施,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在发布会上表示,近三年来,我国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应对了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和进一步的优化措施,以战略的稳定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

发布会还就“新十条”出台的背景、实行后如何对新冠感染者进行分级管理、如何防止简单化、“一刀切”等问题进行答疑。

追问1

为何调整防控措施?此时调整是否比其他国家晚?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防控措施和策略的调整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病毒的特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的状况、疫情的态势和走向、人群的抵抗力、卫生系统的防控救治能力以及国内外的疫情情况等。防控策略与措施还受到防控的理念、防控优先目标的确立等因素影响。

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放松防控措施,主要是在早期的几波新冠疫情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群获得了自然免疫力,为此一些国家付出了大量死亡等代价;其次,疫苗接种覆盖率,尤其是老年人群的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比例;再次,新变异株的致病力逐渐减弱,以及具有较好的医疗救治能力等。但是,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是完全放开,而是防控重点发生了变化,比如重点主要集中在防止医疗资源挤兑上,其策略和措施的调整也有先后次序,并不是一步到位。

我国一直在密切关注病毒和疾病的变化,边防控、边调整、边加强能力建设,一直在研究防控策略调整的条件,持续因时因势动态优化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寻找最佳的防控方案。治疗方案、防控方案等持续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就体现了我国疫情防控的这个逻辑和思路。

做好准备、提升应对能力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慢性病和基础病患者众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数量,比如每千人口的医生数、床位数、ICU床位数等都不足,且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此外,疫苗接种的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高危人群的接种覆盖率还不够理想,药物和防控物资的储备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正是基于我国的国情,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积极加快药物研发、疫苗接种、能力培训、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明显提升了抗疫的能力和系统的韧性,为我国进一步优化调整策略和措施创造了条件。

追问2

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此时调整是否准备充分?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冬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确实增加了防控的压力。优化防控措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降低疫情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重点保障重症和高危人群的救治,更好地统筹新冠防控和正常的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当前,需要密切关注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各地报告新冠感染后重症、死亡情况,以及医疗资源占用的情况,严防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等。在这些方面,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有些措施也在进一步加强。

李斌介绍,在疫苗接种方面,我国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近期,又针对促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

加强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储备,重点储备抗新冠病毒药物、中药以及儿童和老年人的治疗药物和常规药物。

在加强医疗救治资源准备方面,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统筹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医疗服务,保障其他医疗机构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提升基层防控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发挥好“守门人”的作用。

此外,加强病毒变异、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强化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的疫情防控,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尽量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

追问3

阳性感染者如何分级分类管理?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为高效统筹医疗资源,全力做好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的医疗救治工作,特别是保障重症和重症风险比较高的感染者得到及时救治,按照健康监测、分类管理、上下联动、有效救治的原则,国家卫健委进一步优化感染者分级分类救治工作,保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有效性。

首先,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可以居家进行自我照护。基础性疾病比较稳定的,可以居家治疗;高龄、行动不便的感染者也建议居家。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进行线上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不再转出进行集中救治。

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仍由定点医院进行收治。各地选择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同时加强定点医院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还有一些患者有基础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到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就诊,同时在就诊过程中发现其为阳性感染者。对于这些患者,国家卫健委要求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优化诊疗流程,同时设立缓冲区域,以保证这部分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为保证医疗救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对健康风险比较高的特殊人群进行摸底排查和健康监测,同时完善基层首诊和有序转诊机制。

追问4

如何防止落实措施简单化、“一刀切”?

王贺胜表示,要落实好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充实基层专业防控力量,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和服务。对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要提升监测预警的灵敏度,更加突出精细精准和高效,推动各项优化措施落地见效。

要做好政策的平稳有序衔接。比如,要求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但是要保障好有检测需求的人群;还比如,做好阳性感染者转为居家隔离的安全管理工作,要避免造成新的社会面的感染等。要做好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储备工作,把防控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重点人群身上,摸清他们的健康状况,做好摸底建档,分级分类管理,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还要更有温度。

加大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群众提升对疾病的认识,掌握个人防护和预防疾病的知识,了解什么情况下该就医、去哪里就医等。

坚决避免层层加码。特别是要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来划定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不能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特殊场所外不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也不再开展落地检,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追问5

恢复到疫情前生活状态需要哪些条件?

梁万年表示,对病毒和疾病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疾病危害性的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的供给,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治能力的提升等,都是恢复疫情前生活状态的一些条件,或者是关键要素。

当前,新冠病毒的毒力明显下降,传播力增强,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的比例高,重症和死亡的比例与原始株及德尔塔株相比明显下降,也就是说,目前的病毒更加“温和”了。目前,我国具有较高的接种疫苗覆盖率,但老年人群接种的覆盖率还不够理想。众多研究显示,无论何种疫苗,都可以有效降重症、防死亡。所以,加强针的接种,对于防止重症和防止死亡的保护力度将会更好。

关于有效的治疗药物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包括中药、西药生产供给的能力,其中在西药上有国产的小分子口服药物、抗体药物等。我国还形成了一套运行畅通的应急指挥体系和协同机制,具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和应急队伍,特别是基层的防控和治理体系,经过近三年疫情防控的磨炼,已经得到了优化和能力的提升。卫生系统的防控、救治能力也有明显提升。

“这些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条件和支持。”梁万年表示,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病毒的变异、重症和死亡的情况,要严防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等问题,这些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些措施也在进一步加强。

追问6

入境防控措施会调整吗?

有记者问,中国政府什么时候会开放入境防控措施,取消或者调整核酸检测和入境隔离的要求?对此,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此次优化措施主要是针对国内各地的疫情防控,对于入境人员管理等外防输入的措施,也将依法依规、逐步推进、加快推进,进一步优化完善。

追问7

是否会推出疫苗接种令?

有记者问,为了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国家卫健委是否会决定推出疫苗接种令?

对此,国家卫健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表示,有的国家推出了疫苗接种令,这对提高这些国家的疫苗接种率确实有帮助。目前,我国全人群疫苗接种率,3-17岁已经达到97.5%,18-59岁已超过95%,全人群疫苗接种率在全世界也属于比较高的水平。制定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方案是因为高龄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相对偏低,但最近这一块工作也有了非常好的推进。“是否要推出这个措施,必须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强制进行疫苗接种令的推出。”

A04-A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戴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