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唯有擁有全局視野,才能跳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侷限,洞察投資優秀企業的本質,把握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

即將過去的2022年是市場震盪加劇的一年,並沒有出現大的機會,3000點成爲投資者心中揮之不去的心理關口。這樣的市場環境無疑也給基金投資加大了難度。過去一年投資中有何得失?多樣的投資風格如何穿越週期?在12月7日召開的中歐基金年度策略會上,幾位基金經理分享了自己的投資感悟。

投資中的反思與感悟

中歐新動力混合基金經理王健表示,“今年重點關注了汽車零部件標的和科學儀器等方面的市場機會,但遺憾的是某些行業個別標的錯過好的賣點,上半年也擔心過這個行業的週期景氣度,當時對個股的評估還蠻有信心,後來還是面臨業績下調的壓力。整體上今年在市場上面臨的教訓比較多,需要對市場保持敬畏,同時也需要對行業和公司能進行更深入的前瞻判斷。”

今年初加盟中歐,並於8月中旬開始接管產品的基金經理錢亞風雲表示,“在市場前期下跌較大的情況下建倉,對基金經理的挑戰並不小。如果構建的組合要相對防禦性強一點,想盡量規避尾部風險而配置一些前期相對強勢的板塊,短期反彈力度反而是弱的;如果選擇前期跌幅大的板塊那可能會繼續下跌,所以反彈中緩慢優化組合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中歐豐泓滬港深混合基金經理羅佳明指出,“過去一年對我而言是非常特別的一年,港股市場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最大的一次熊市,更爲難熬的是,這次下跌的經歷超過400個交易日,這樣一段‘痛苦’的行情,自然也會暴露自身很多問題。例如,對市場的困難準備不足,交易上不夠果斷,對於風險暴露倉位保護不足等等。但是,正如過去每一次犯錯的經歷一樣,這也是我們成長的來源,就像查理·芒格所言,‘看似可怕的逆境,實際上正是你的成功,感情和幾乎所有事情的來源。生命的褒獎,也正來源於我們如何處理逆境。’因此,我會格外珍惜這一段‘熊市記憶’,在市場大跌時候的心態、做出的決策、交易的邏輯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去溯源、去思考。”

今年加盟中歐並在7月接管產品的代雲鋒,反思了今年在投資中的不足,“8月底新基金髮行後整體建倉過程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建倉期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預估不足。如果能夠更審慎些,也許可以把握更好的機會,爭取給持有人帶來更好的投資體驗。另一方面,在組合建倉的過程中對一些品種短中期的基本面考量權重放得略偏低,對中長期的潛力和空間做了更多的期待。在弱市的環境下也一定程度放大了組合的波動。所以,組合管理如何兼顧短、中、長,一直都是需要努力完成的功課。”

“現在是黎明前黑暗期”

經歷2022年的跌宕起伏,展望2023年市場走勢會如何?股市的機會是大於風險嗎?

代雲鋒表示,當前時點看,無論是中國引領全球的優勢產業如新能源、消費電子、通信設備、互聯網,還是國產替代潛在空間大的通用機械、半導體、科學儀器與服務、新材料,以及短中期需求確定性相對高的軍工、信創、醫療服務等,明年可以挖掘的機會依舊不少。在當下的市場低迷期,多去梳理機會,多去做研究,儲備投資標的是更重要的事情。

中歐明睿新常態基金經理劉偉偉認爲,經過一年的調整,A股的估值水平已經降到歷史低位區間,因此對明年相對樂觀。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明年隨着經濟進入復甦的階段,企業盈利也有望隨之修復,在這種背景下很多順週期行業有望進入基本面的右側拐點,從而迎來比較好的投資機會,比如大消費板塊、傳統週期板塊以及金融地產等;另外,對於一些高成長行業,明年還是有機會延續高增長的態勢,比如光伏儲能、電動車、軍工、半導體、信創等方向。

錢亞風雲指出,看好港股的表現,超跌疊加海外資金迴流是主要推動力。國內市場看好跟隨經濟復甦困境反轉的行業,包括消費、電子、地產鏈等;以及具備長期成長空間的行業,包括醫藥、新能源、自主可控等。

王健表示,“展望2023年,我認爲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期,2022年面臨的巨大不確定性都在減弱,包括美國加息至尾聲,疫情政策緩解,國內在促經濟發展上的政策也會進一步發力,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有可能陸續逐步企穩,同時大部分企業的估值處在較低的位置,主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國產替代進口的標的,比較多的分佈在機械、化工、電子等行業;二是疫情受損行業,比較多的分佈在與服務相關的餐飲旅遊以及信息服務等行業。”

羅佳明指出,對於未來港股市場,我們看好這個市場裏面特有的板塊,一是與上游資源品相關的,主要還是由於過去資本開支不足而需求較爲剛性,國內經濟復甦也是正面催化;第二是與經濟復甦更直接相關,如地產物業家居消費等;第三是港股特色的科技成長股,例如互聯網、生物醫藥,包括CXO和創新藥。對於A股市場,明年在泛製造業存在不少機會,包括新能源、自動化等。

編輯:林鄭宏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